自从有了解剖学开始,眼科医生们就开始了对眼球结构的探索,一直到现在,解剖学仍然是了解眼球的主要基础学科。但是,想要了解视网膜的毛细血管层,解剖学就做不到了,因为它达不到那个识别层级。
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识别,是从组织学介入开始的,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个眼科医生面前,那就是它不能在活体无损伤情况下来完成工作。后来,出现了FFA技术,但经过实践发现,就算我们不去考虑它也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仅从它的分辨能力上看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荧光血管眼底造影投入临床以后,眼科医生们便锲而不舍地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想要了解视网膜毛细血管时,人们发现了它的局限性。比如,对于浅层毛细血管FFA能够显示,但深层毛细血管就力不从心了。
OCTA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视网膜毛细血管网的识别问题,而且是活体无损伤。OCTA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甄别,不但在图像上与其它方法不同,在检查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它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4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划分方法。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制作出4个毛细血管层的影像图片。
OCTA识别视网膜4个毛细血管网的4个关键点
自动分割和自定义分割可能需要联合使用。
每个视网膜毛细血管层所在的组织学定位。
每个毛细血管层的正常影像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异常影像。
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
这4个毛细血管网,以enface方式显示出来:
视乳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 (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 plexus,RPCP)
在4个毛细血管层中,只有这个毛细血管层不是以黄斑区为中心,而是在视盘周围,它似乎带入了FFA的影像概念。翻开任何一本关于FFA的专著,都会发现哪怕在FFA早期的专著,都会提到 视乳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只是由于FFA除了浅层毛细血管能很好地显示外,不能理想的反映其它毛细血管层,因此没有形成现在的多层毛细血管网观点。根据OCTA技术观点,RPCP位于神经纤维层。
浅层毛细血管网(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SCP)
浅层毛细血管网,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都是人们最常提及的话题。根据OCTA的分层原则,它位于神经节细胞层和内网状层的浅层,这在B-scan OCT影像上可以清楚地定位。但是,我们一定注意到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它涵盖了两层的血流信号,即神经节细胞层和内网状层浅层。因此,这个SCP还会有另外一种解读,叫浅层血管复合体(superficial vascular complex,SVC)。
中层毛细血管网 (intermediate capillary plexus, ICP)
中层毛细血管网,位于内网状层的深部和内核层浅部之间这个位置。在ICP没有提出之前,主要讨论的是浅层毛细血管网和深层毛细血管网的一些问题。当能够分辨ICP之后,人们的讨论更加深入了,同时也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事,原来有些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含糊不清的细节,在中层毛细血管网能被分离出来观察之后,变得清晰起来,由此也对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深层毛细血管网(deep capillary plexus, DCP)
深层毛细血管网,是目前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层次,也常常是关注的一个热点。深层毛细血管网,位于内核层的深部。实际上,亲手做过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分割的人都知道,有时自动分割常常出现错误分割,所显示的并不是真正想要看到的层次。这时就要使用自定义分割方法,但自定义分割是以B-scan OCT影像为基础的,假如与enface影像相对应的B-scan OCT影像质量不好,那必然会影响到对应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准确性。
深层毛细血管网的异常,在许多眼底疾病中具有实际意义,如PAMM以及微血管瘤等等,它改变了许多以往的看法。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把中层毛细血管网和深层毛细血管网混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叫深层血管复合体(deep vascular complex, DVC)。不过话说回来,这总是不精确的。
OCTA视网膜毛细血管网的4层划分,以及每一层的enface影像呈现,无论是临床上还是从科研角度去考虑,都把眼科医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当这些层面以enface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无疑是为医生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可视性极强的界面。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王富彬眼科”,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