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0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等均可为发病的诱因总之,视网膜静脉阻塞常为多因素致病,既有血管异常也有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因素。
0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类型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分为分支静脉阻塞和中央静脉阻塞;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缺血,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
分支静脉阻塞
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不同类型的预后有较明显差别,故应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以便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有助于分型和指导治疗。
0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症状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特征是:视网膜血液瘀滞、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CRVO常见症状包括: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扭曲、有时会出现突发的视力完全丧失、飞蚊症(眼前突然出现的飘动的黑点)。这些症状可在数小时到数天内逐渐加重。
BRVO可能无症状,眼底检查偶然发现,患者可有相对暗点或视物模糊,症状在数小时到数天内加重。
0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
根据典型的眼底改变,同时结合FFA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根据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底表现特征,如静脉高度迂曲扩张及沿静脉出血以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须与以下眼底病鉴别:
1.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venous stasis retinopathy) 由于颈内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减少致中央静脉压降低,静脉扩张,血流明显变慢。眼底可见少量出血,偶可见有小血管瘤和新生血管。与视网膜静脉阻塞不难鉴别,后者静脉压增高,静脉高度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多,症状更重。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一般为双侧,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但不太严重,且视网膜静脉压不增高出血散在,不如静脉阻塞量多,常有硬性渗出,血糖增高有全身症状可以鉴别但糖尿病患者也容易患视网膜静脉阻塞。
3.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病变常为双眼对称,视网膜出血表浅稀疏,多位于后极部静脉虽然扩张但不迂曲发暗。常见棉絮状斑和黄斑星芒状渗出。而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常有高血压,多为单眼发病,静脉高度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多。
05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法
1、预防及早期发现: 年龄增长及系统性血管性疾病是RVO的重要危险因素。“三高”,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导致血管性疾病的“元凶”。因而预防RVO最佳的方法就是积极并严格地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
2、治疗并发症: RVO诊断及治疗越早,对眼睛造成永久性损伤的风险越小。在患病最初的2-4周内治疗的患者预后最佳。
RVO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全身或眼部治疗均无法有效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改变。维持患者视力的关键治疗措施是监测并治疗黄斑水肿及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1)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
(2)眼内注射皮质类固醇;
(3)激光治疗;
(4)微循环调节剂;
(5)难治病例可施行玻璃体切除术;
(6)中西医联合治疗。
总体来说,RVO继发黄斑水肿,首选抗-VEGF药物治疗,如果无效或效果不显著,再考虑使用眼内注射皮质类固醇。而RVO继发的新生血管,主要采用眼底激光光凝治疗。
06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预后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预后与阻塞的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和发生的并发症等有关。
一般说来,总干阻塞比分支阻塞预后差,缺血型比非缺血型者差。中国有人报告本病944只眼,致盲率为16.9%,其中总干阻塞致盲者占27.6%,半侧阻塞占11.7%分支阻塞占8.6%。总干阻塞无论用纤溶制剂或光凝疗法均不能使视力改善,仅能预防新生血管的产生。
分支阻塞预后较好,未经治疗的分支阻塞,视力恢复在0.5以上者为60%和53%影响视力预后的主要原因为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及其并发症——玻璃体积血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医学进行时”,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