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满30岁就成为“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刀”;召集医师写出了中国最大部头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教科书《介入心脏病学》。他,对待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追求完美;对待难题,总能以乐观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攻坚克难。
他用“理想主义”和“精益求精”来形容自己,他就是“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马长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长生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走上从医之路可以说是命运的偶然安排”,马长生感慨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医学行业极度缺少专业人才,恰逢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我们这一代人正好赶上了好时代,有机会免费上大学,学习和工作都得到了许多特别的机会。”
1979年,16岁的马长生考上了河南医学院医疗系。1985年,又顺利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恰逢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高速发展的时期,马长生到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做了一名主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苦练手术技艺,90年代初期,就熟练掌握了心脏瓣膜病球囊扩张术。
1993年 马长生教授在山西指导开展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可以说是对马长生影响最大的人。1992年马长生来到胡教授创立的当时国内最为领先的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平台上,将射频消融技术练得炉火纯青,仅两年多就成为全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领域的一号种子选手。胡大一教授作为在中国成功开展射频消融技术的第一人,引领学术潮流,不断开拓新领域,率先提出很多新思想,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胡教授48岁时就宣布“挂刀”,腾出位置让年轻医生干,胡教授“挂刀”后,刚满30岁的马长生成为了“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刀”。之后胡教授组建介入心脏病学培训中心,举办专业进修班、讲习班,再到后来关注疾病的预防、疾病康复,这些都对马长生之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胡大一教授与马长生教授 (左图1992年,右图2015年)
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快速发展,1994年,国外同行逐步开始探索房颤导管消融,1998年,在北京阜外医院陈新教授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的支持下,马长生和团队成员将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引进国内,并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马长生说,“当时没想过使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将会成为我以后的主要工作,甚至是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更没有想到射频消融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而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期,不得不说我们真的是幸运的一代人。”
手术和武功的异曲同工之妙
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柯若仪教授曾这样评价马长生的手术:“你们看小马手术,就知道什么叫行云流水。”
马长生回忆说,“上大学的时候,非常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觉得手术技术和练武功一样,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达到一流境界的。”当熟练掌握具体的手术操作技能,将整个手术流程烂熟于心,站上手术台才能胸有成竹,就像大侠习武一样,背完口诀、练完招式后,看各大高手过招,才会醍醐灌顶,融会贯通,直至纯熟运用。马长生在手术技艺的修炼上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最基本的环节开始,每一个环节都会去琢磨是否还有改进空间,怎么改进,直至达到自己认为的理想境界。
他曾为92岁高龄的老人做房颤消融术,手术的成功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他曾为一位三次怀孕都没能当上妈妈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在第四次怀孕6个月不能平躺、再次面临“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绝望时刻,以近半坐姿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解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圆了患者当妈妈的梦。
马长生不仅手术技术精湛,良好的医德修养也为患者称道。在接诊患者时,马长生总会亲切地称呼患者为“老师”。对于医生的修养,他认为:一个好医生要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要和患者建立真正平等、互相信任的关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质量。
我国房颤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马长生说,“我国房颤临床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临床专家更重视临床技术,临床研究能力相对薄弱。”
为改变我国房颤治疗临床领先、科研落后的局面,马长生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房颤研究中心,在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了拥有20000余例房颤患者的专病队列(CHINA-AF)。CHINA-AF是世界上三大房颤注册队列之一,年随访率90%以上,在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认可。基于CHINA-AF开展了一系列房颤临床实效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房颤诊疗的循证证据,为推动我国房颤临床研究发展,提高国内心律失常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做出了努力,并且研究结果已经开始对我国的房颤抗凝治疗、房颤综合管理等方面产生影响,相信CHINA-AF以后定能回答更多中国房颤治疗相关的问题。
此外,马长生还强调要加大对年轻医生科研能力的培训及指导,帮助他们开展有价值及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虽然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重视并参与临床研究,但许多研究仍存在理论或方法学的错误,并无实用价值。年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积极思考并发现问题,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科学研究的源泉,越是一线医生,越能提出最重要的临床问题。”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努力奋斗,不负当下
关于房颤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马长生认为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应用的循证证据不断积累,其在特殊人群中(如高龄、房颤合并冠状动脉疾病、肾功能不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CABANA研究结果已经公布,但导管消融能否改善房颤患者预后的问题仍存在争议,仍将是房颤领域的研究热点。智能、可穿戴心电监测技术日新月异,能否可靠、广泛用于心律失常的检出及筛查也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马长生认为,对于临床研究,国内电生理领域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未来房颤研究领域想要在国际上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就需在临床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如今五十知天命的年龄,马长生依然过着每天早8点上班、晚10点下班,节假日几乎都在医院度过的生活。不管工作多忙,他认为只要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愉悦、幸福的事。
来源:严道医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