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器械的改进、操作水平的进步以及术者经验的不断丰富,我国瓣膜介入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纵观CIT 2019大会日程,《CIT瓣膜》专场贯穿始终,亮点颇多;每日新闻记者采访了专场设计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听吴教授谈谈中国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之路及未来展望。
吴永健教授
谈及瓣膜病介入治疗,吴教授介绍到,理论上来说最早的二尖瓣球囊扩张即算是瓣膜病介入,但瓣膜病介入真正受到整个行业的关注始于主动脉瓣。早期的主动脉瓣疾病治疗仅仅是扩张,患者死亡率高,效果也不理想。直到2002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问世,时至今日,历经十七年的发展,TAVR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球已有愈40万例患者接受了TAVR治疗,其中大部分为老年、外科手术高危、或无法承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随着行业的发展,目前用于临床的人工瓣膜也越来越多,如Sapien瓣膜、CoreValve瓣膜都已成功上市,国内外仍有多款瓣膜正在研发当中。
着眼于我国,2012年依托于“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主动脉瓣介入。最初走进公众视野的Venus瓣膜,历经不断改造、深入研究,其可常规应用于中国老年患者,2017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另一个是经心尖途径的J-Valve瓣膜,也在经历了5年的研发攻关后,于2017年获批上市,目前这两款国产瓣膜已应用于临床。
回首中国的TAVR之路,起步虽慢,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目前还有4款国产瓣膜正在开展临床试验,近期即有望获批上市,进入临床应用;目前也有国外瓣膜正在中国进行上市前注册研究即将收尾,预计近两年会有3~5款人工瓣膜可应用于我国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随着技术的进步、器械的丰富,预计我国TAVR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已有120家医院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大部分处于起步水平,手术总量在2500例左右。随着微创瓣膜的应用,预计2019年会有200多家医院开展主动脉瓣置换,此后预计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快速发展。
早期TAVR主要用于高危、老年患者,随着新证据的出现,目前适应证逐渐向中危、低危患者过渡,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中低危常规外科换瓣患者都可能成为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治疗的对象。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19)上,最新公布的相关研究成果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结论。新证据的出现有望改变指南,使更多低危患者也可以从TAVR治疗中获益。
我国TAVR学科发展与国际学科发展是相互呼应的,可以说我国在瓣膜创新设计和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恰逢TAVR适应证从高危到中危、低危的过渡,国内环境与国际背景相结合,TAVR有望成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发展最活跃的分支。
需要指出的是,与冠脉介入相比,TAVR风险更高也更复杂,规范化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中华医学会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的TAVR培训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逐步开展中,相信随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TAVR的蓬勃发展。
二尖瓣因其复杂性更高,器械研发、手术操作更困难,与主动脉瓣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于2018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年会(TCT 2018)上发布的COAPT试验,可谓是二尖瓣领域的革命性进展。COAPT试验结果证明了采用介入手段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有效性,为二尖瓣介入治疗领域带来重大利好。与此同时,我国学者进行的相关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牵头的ValveClamp瓣膜,已顺利完成FIM,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普及开展。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牵头的MitralStitch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二尖瓣介入产品,有望为更多二尖瓣反流患者带来新希望,相关产品的研发将引领我国进入二尖瓣时代。
在三尖瓣介入治疗领域,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瓣膜成功应用于临床;肺动脉瓣介入治疗领域,Venus P瓣膜系统已完成了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各领域可谓是全面开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总体来说,我国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医院、研究机构、企业等各行业通力合作,目前众多机构也正在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如主动脉瓣领域,我国目前已进入第二代人工瓣膜时代,相比西方国家的第三代人工瓣膜,我们仍需加快研发步伐。
但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患者瓣膜病理结构与西方国家不同,针对中国患者人群,新一代瓣膜的设计理念将更适应国人特点,立足中国,鼓励原研创新。放眼世界,中国也持开放态度,并不拒绝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期待更多国外产品进入中国进行上市前注册,最终应用于临床,让更多患者获益。吴教授认为,积极应对大势发展的机遇,未来5~10年,中国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介入治疗应该会像冠脉介入一样,更普及,造福更多患者。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