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病变边支闭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最具挑战的病变类型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大多数分叉病变来讲,必要性支架术是较好的处理方法。在临床中应怎样预防和分叉病变边支闭塞?今天,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李伟杰教授在第十七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19)进行了阐述。
分叉病变分支闭塞风险
1. 若分支正常,开口靠近靶病变,则闭塞发生率较低(<1%),无需进行保护。
2. 若分支正常,开口起源于靶病变,则有一定的闭塞率(2%-10%),需保护较大分支。
3. 若分支有狭窄,且开口起源于靶病变,则闭塞率较高(15%-35%),需进行保护。
边支保护策略
分支闭塞的危害较大。一般情况下,即使较小的分支闭塞也与心梗相关;大分支闭塞时,死亡或心梗风险增高;边支闭塞至少可伴随有围术期心梗的发生。因此,预防边支闭塞较为重要。边支闭塞的预防措施主要有预埋导丝、预埋球囊和边支预处理三种。
1. 预埋导丝
预埋导丝技术较为简单,也最为常用。操作时,可在边支放置一根导丝,在主支放置支架。然后,在主支内向边支再放入导丝,并在主支支架进行近端优化(POT)技术。若边支血流较好,则不必再进行其它处理。
图1 预埋导丝技术要点
另外一种预埋导丝技术较为简单,即在边支放入导丝,在主支放入球囊并进行POT技术,若边支血流较好,则处理结束。切勿对分支进行过多干预,以免在导丝再置入的过程中导致分支闭塞。
图2 简化预埋导丝技术
2. 预埋球囊
目前,预埋球囊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大的血管分支。预埋球囊时,需先将球囊放入边支,再将支架放入主支。主支球囊扩张后,观察边支情况,若边支血流较好,则可撤除边支内球囊,并在主支支架进行POT技术,以保证支架的贴壁良好。
图3 预埋球囊技术
对于大分支可以应用小球囊技术,在边支放置一个小球囊,在主支支架扩张前,扩张边支内的球囊,随后扩张主支内支架。扩张完成后,将边支内支架退出,在主支内进行POT技术。
图4 简化球囊保护技术
预埋球囊技术的要点:(1)边支球囊应小于边支直径1.5-2.0 mm;(2)边支球囊近端离支架近端>5 mm;(3)主支支架近端距离分叉>10 mm;(4)按照先边支后主支的顺序扩张,并同时撤压;(5)避免边支导丝再置入;(6)尽可能完成POT技术。
3. 边支预处理
在多数情况下,不建议进行边支预处理技术。因为不恰当的边支预扩张常可导致病变处斑块的夹层撕裂,不但影响血流,还可能需要在边支放置支架。另外,扩张完成后,可能会导致斑块撕裂,导丝再进入非常困难,所以绝大部分不需要处理。
患者存在以下病变时需进行预处理:(1)直径>2.0 mm的血管;(2)严重的边支开口病变(>90%)或边支血流<TIMI 3级的病变;(3)主支扩张后,边支夹层撕裂;(4)容易发生斑块移位或铲雪效应的病变;(5)考虑分叉角度和病变负荷因素。
边支预处理的方法较多。若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时,应选用直径相对较小的球囊,选用较低的压力(6-8 atm),进行长时间的预处理,以避免开口夹层发生。若采用切割球囊,则需运用直径相当的球囊,进行长时间(>30s)预处理。对于开口存在钙化的病变,则需进行旋磨,可选用1.5 mm的磨头。若主支存在严重狭窄,则不可进旋磨。因为旋磨时,需将主支内的导丝退出,导致主支内无保护,易造成主支闭塞,得不偿失。
闭塞边支开通
闭塞边支开通的关键是预埋导丝。它可以减少斑块移位和支架挤压引起的边支闭塞;改变主支与边支的成角,易于导丝再进入;还可以作为闭塞血管的标记。而且几乎所有的挽救措施均围绕预埋导丝展开。
目前,边支闭塞处理技术包括:导丝再进入、POT技术、球囊拯救技术、挽救性支架技术。其中,POT技术是用大的球囊在近端主支支架内进行后扩张。它可使近端支架完全贴壁,推开挤压的斑块,扩大支架侧孔。球囊挽救技术则需使用1.25-1.5 mm的小球囊,由近及远逐步扩张。必要时在主支支架内球囊锚定。边支显影后,需经主支支架网眼放入第三根导丝进行保护。进行主支支架后扩张,以确保支架贴壁。球囊拯救技术可迅速开通边支,缓解患者的缺血症状,但或可造成主支支架的纵向压缩。
图5 POT技术效果图
图6 球囊拯救技术
来源:医脉通心血管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