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和重点,随着我国冠心病介入的发展,近年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与其他类型的冠脉病变相比,冠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技术难度较大,本文就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整理。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因病变累及主支血管和/或分支血管的部位不同以及不同的狭窄程度,故在临床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工作中,可以见到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据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 ~20%,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冠状动脉分叉段包括近端主支血管(MV)、远端MV和一根侧支(SB)。冠状动脉以分形方式分裂,分支的直径与最小工作负荷的物理原理相关,以获得对下游区域的最大需求供应。基于此生物学原理,冠状动脉会出现分叉,导致分叉段的近端MV和远端MV之间的血管直径出现差异,这种现象在SB分出后最为普遍(图1)。
图1 分叉部位血管节段命名
①根据主支和边支成角大小:分为Y型(夹角<70°)和T型(夹角>70°);
②根据纵向斑块分布,分为:Sanborn分型、Lefevre分型、Safian分型、Duke分型、Medina分型(图2)和Movahed分型;
③根据纵向&横向分布:陈氏分型。
图2 分叉Medina分型
(A)从左到右为分叉病变从最重到最轻排列
(B)适用于三叉病变的Medina分型
图3 根据斑块分布分型
1. 需要保护的分支
2. 边支保护策略
① 导丝保护
单纯“保护”导丝,在边支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情况下,只能起到“路标”的作用,因此边支保护导丝技术,只有配合球囊保护技术,可以将边支的保护做到最大化。分支闭塞风险高的分叉病变,不建议单纯导丝保护技术。
② 球囊保护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处理主支病变导致的分支血管管腔丢失,保护分支血流并降低分支闭塞风险。对于直径较大开口严重病变或者主支扩张后斑块移位严重的病变,倾向于采用该技术。
审慎采用边支球囊预扩张技术,预扩张球囊的直径和长度都应该根据分支病变特点谨慎选择,以减少夹层的发生。
3. 球囊和支架选择
4. 支架植入方式
①单支架:支架跨越(Cross-over);
②单或双支架:必要时 (Provisional) 支架术;
③双支架:V支架术、同时对吻支架(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s,SKS术)、T支架术、挤压(Crush) 支架术、裤裙(Culottes,或裤型Trousers)支架术以及各种变型;
④双或三支架:裙(Skirt) 支架术,已少用;
⑤三支架术:Y支架术,已不常用。
小结
对于分叉病变的PCI策略,要个体化选择最优的治疗策略。而对于复杂的分叉病变,必要时应用边支支架,优化治疗的关键技术重点在实际面对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患者时,临床医生仍需个体化制定手术策略,以确保取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Albiero R, Burzotta F, Lassen F J, et al. Treatment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part I: implanting the first stent in the provisional pathway. The 16th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J]. EuroIntervention, 2022,18(5):e362-e376.
2. Lee HS, Kim U, Yang S, et al. Physiologic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Disease: Position Statement by Korean, Japanese, and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s.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2 Jul 11;15(13):1297-1309.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小熊,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