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男性青壮年常见的眼底疾病,常反复发生,但由于其自限性,预后大多良好。那么,医生是否有办法预测这类患者的视力预后情况呢?在2023年第二十四届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上,来自日本Kagoshima大学的Taiji Sakamoto教授分享了其在CSC光动力学治疗(PDT)等方面的治疗经验,为国内眼科医生拓宽了治疗思路。
01
PDT目前在中国没有广泛应用
CSC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其病理学改变包括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脉络膜增厚、脉络膜血管渗透性增加等。慢性CSC常并发黄斑新生血管(MNV)。
CSC多发病于工作年龄人群,在10年内大约12.8%的中晚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0/200,持续性或复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常可导致不可逆的严重视网膜损伤。避免发生严重的视力丧失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非常重要。
CSC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局部光凝、亚阈值微脉冲激光、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哌烯酮等。据报道,对于SRD,PDT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更有效。但由于PDT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所限制,患者对PDT的接受度并不高,譬如患者需要有几天避免阳光直射。最重要的原因是向CSC患者推荐该治疗方案是基于医生的主观标准,对于何时需要干预以保持良好的视力尚无共识,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PDT治疗CSC的其中一个难点在于相关参考指标是主观的,缺乏客观和高度统一的干预标准。因此,Sakamoto教授设计了一项试验,旨在分折有助于预测CSC患者PDT治疗后视觉预后的治疗前因素,探索有助于推荐CSC患者进行PDT治疗的相关指标。
02
CSC的PDT治疗研究方法
03
CSC的PDT治疗研究结果
BVO组和PVO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眼轴长度、吸烟史、糖尿病、糖皮质激素使用、首次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史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在PDT治疗6个月后,70%以上治疗眼的视力在0.5以上,BVO组和PVO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MNV的存在无显著性差异。大多数病例的SRD在PDT治疗3个月后消退,PDT治疗前、后视力以及视力变化值,BVO组均优于PVO组。BVO组较PVO组的视网膜各层更厚,但脉络膜各层却无明显差异。PDT治疗后SRD没有复发。
对于PDT治疗后6个月视力的预测价值,PDT前的视力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959,IE厚度、EO厚度、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厚度也具有高度的预测价值,但脉络膜数据具有较低的预测价值。
在单因素诊断准确率方面,95.4% IE厚度大于临界值的患者预后较好,94.5% BCVA大于临界值的患者预后较好(PPV为正预测值,NPV为负预测值)。在临床实践中,结合这些指标可更准确地预测预后。使用PDT前视网膜厚度和BCVA进行联合分析时,如果两组数值都低于临界值,85%的病例属于PVO组;如果两组数值都优于临界值,则98%的病例属于BVO组。或许,这些生物学指标也可用于中浆的其他治疗方法。
Sakamoto教授随后列举了两个病例进行进一步讲解。病例1的IE厚度小于临界值,PDT治疗后BCVA无明显改善。病例2的治疗前IE厚度大于临界值,PDT治疗后BCVA有所提高。
04
研究相关讨论
05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