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劈裂症 ( retinoschisis ) 分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congenital retinoschisis)和后天性视网膜劈裂症(acquired retinoschisis)。
在OCT技术没有出现之前,视网膜劈裂症的确认,是一件十分繁琐的工作,而且也十分考量医生的临床认征功力。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候,眼科前辈们仅仅通过一个直接检眼镜和其它的简陋设备,就揭示了如此众多的眼病细节,而且用现代的技术,一一证实了它的正确性,这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以视网膜劈裂症为例,当下而言,诊断起来就方便多了,对于一个简单的视网膜劈裂症,有时只是随手做一个OCT可能就解决了。但是,有的并不总是那样一目了然,临床上,也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一眼望上去,给人一种“乱糟糟”的感觉,这时就要对影像分析下点功夫了。
比如说下面这个病人。
这是一位年轻的病人,27岁。BCVA:右眼0.9,左眼0.8。总体说来,矫正视力还算说得过去。再看一下眼底照片,右眼的视盘颞侧有萎缩弧,颞下血管弓处视网膜颜色有些淡,视盘鼻侧看到的几个小的白色斑点是伪迹。左眼视盘颞侧见萎缩弧,上下血管弓处视网膜颜色也有些淡,颞侧大约130°中周部眼底看到一个颜色较深的条形斑。不过,凡此种种,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明显病理性改变。
但是,当OCT的检查结果出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两只眼的B-scan影像上,分别看到了了神经纤维层劈裂、神经节细胞层劈裂、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复合体劈裂、以及尤为明显的中心凹下内层视网膜劈裂。如果再仔细看一下,当把线性光栅围绕视盘扫描时,会发现这种劈裂在视盘旁也是非常明显的。
中心凹下的视网膜劈裂,几乎占据了外核层的整个空间,给人一种“外核层劈裂”的假象。初学者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会感到疑惑,在判断这种劈裂层次部位时往往举足不定。其实,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容易去识别它,那就是“追根溯源”。
我们知道,使用的OCT仪器可以是不一样的,但至少目前市场上看到的产品,都提供了1到多条扫描功能。病人量大的时候,或者由于其它原因,特检医生可能会选择尽可能少的扫描线。假如扫描光栅选得准确,哪怕1条也可以,这没有问题,但非常容易看到的情况是,特检医生并没有看到眼底,可能并不清楚你想要的具体位置,这样的话,可能会漏掉最想看到的病灶部位。
有的设备比较老,近红外线影像常常不是很清楚,而且每次扫描只有几条光栅,这就可能需要多选择几个部位进行扫描。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是想讲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劈裂难以定位时,可以以最大劈裂位置为原点,上下或左右“滚动”扫描光栅,“追根溯源”,这时就会找到劈裂层次的初始点。当然,前提是扫描光栅的数量能够覆盖所要看到的区域。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王富彬眼科”,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