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左心室测量
(一)左心室内径测量(图 4-1)
1. 左心室舒张期内径
(1)室间隔内缘到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后壁内缘,垂直于左心室长轴,在二尖瓣瓣尖水平或稍低水平测量。
(2)舒张末期测量(二尖瓣关闭的第一帧或左心室内径达到最大的一帧)。
2. 左心室收缩期内径
(1)室间隔内缘到左心室后壁内缘,垂直于左心室长轴,在二尖瓣瓣尖水平或稍低水平测量。
(2)收缩末期测量(主动脉瓣关闭的第一帧或左心室内径达到最小的一帧)。
图 4-1 左心室内径测量
(二)左心室容积测量(图 4-2)
图 4-2 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容积
1. 二维双平面法(2DE simpson 法)
(1) 从心尖四腔心及心腔两腔心切面测量(最好聚焦左心室切面),挑选舒张末期(enddiastolic diameter,EDD)及收缩末期(end-systolic diameter,ESD)心内膜清晰的图像,沿着心内膜 -血池的交界处进行描绘。
(2)乳头肌应该被排除在描记范围外。
(3)调整左心室切面至左心室面积最大,避免腔室被斜切。
(4)当描记接近二尖瓣水平时,二尖瓣瓣环两侧作为起始点与终止点。
(5)左心室长度是上述直线中点与距离该点最远的心尖顶点之间连线的长度。
(6)若出现两个节段以上的心内膜显示不清,可以使用超声造影来增强心内膜回声(图 4-3)。
图 4-3 超声对比剂显示心内膜
2. 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图 4-4)
(1)左心室容积是根据“全容积”数据集(原始数据)计算的。
(2)聚焦左心室,将左心室完全显示出来(不需要关注左心房的显示),将心内膜显示清晰。
(3)帧频至少提高至 15Hz。
(4)利用半自动化软件检测 3 个正交切面的心内膜缘。经操作人员审核满意后,系统将计算出容积。
(5)记录并储存“报告页面”,该页面包含了所有的数据。
(6)具体操作方法因供应商和软件版本而异。
操作人员的审核内容:
①容积需要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均能获取;
②需要追踪心内膜边界,与双平面法类似;
③边界追踪不满意时,需要手动调节。
图 4-4 3DE 测量左心室容积
(三)左心室质量的测量
1. 线性方法 线性方法计算左心室质量(LV mass,LVM)是基于将左心室建模为一个长椭圆形。
超声诊断 LVH 即采用 Devereux LVM 校正公式:
LVM(g)= 0.8×10.4[(LVDd+PWT+IVST)³- LVDd³]+0.6其中,LVDd 为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PWT 为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IVST 为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1)标尺应该放置在心腔、室壁交界以及室壁、心包交界间测量室壁厚度。
(2)舒张末期垂直于左心室长轴,二尖瓣瓣尖水平或者稍低位置测量左心室内经。
(3)该公式适用于无严重左心室几何畸变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
(4) 相 对 室 壁 厚 度(relative wall thickness,RWT)。
RWT=2×PWT/LVDd,常用于左心室质量及重构的分类(图 4-5)。
图 4-5 左心室质量及重构的分类
2. 3D 方法 关于正常人 3D 的 LVM 可用资料尚不完善,不推荐常规使用 3D 方法测量 LVM。
02
右心室测量
(一)右心室的切面
应在不同角度、切面观察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右心室成像和评估的基本切面是:
1. 左侧胸骨旁长轴切面。
2. 左侧胸骨旁短轴切面。
3. 左侧胸骨旁右心室流入道切面。
4. 心尖四腔心切面。
5. 聚焦心尖四腔心切面。
6. 非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
7. 剑突下切面。
(二)右心室大小测量
2DE 应常规评估右心室大小,并在多个切面观察测量(图 4-6)。
图 4-6 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大小
所有的腔室内径测量都应从内缘到内缘。报告内容应包括定性、定量参数。大部分测量值不用根据性别、体表面积或身高进行标准化。采用聚焦心尖四腔心切面(保持左心室心尖部位于图像的中间,在图像下方显示出右心室基底段的最大径)来测量右心室内径(图 4-7A)。右心室线性内径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观察切面与角度,超声心动图报告应说明测量径线对应的切面(图 4-7B)。单个测量值不能准确反映右心室整体的大小。当右心室基底部内径>41mm,并且中部内径>35mm,则考虑异常。
图 4-7 右心室观
A. 三个心尖切面展示不同的右心室观,中图为 RV 为主的切面;
B. 在右心室为主的切面,得到右心室基底段最大径的理论基础。
右心室壁厚度应该采用 2DE 或 M 型超声心动图,放大右心室中间段室壁(推荐在剑突下切面测量)后在舒张末期测量(图 4-8),厚度>5mm 则考虑异常。
图 4-8 右心室游离壁厚度测量
03
左心房测量
(一)左心房前后径
1. 不能仅凭左心房(left atrium,LA)前后径判断 LA 大小(不能完整地代表 LA 大小)。
2. 相较于 M 型超声心动图,更推荐采用 2DE进行测量。
3. 垂直于 LA 后壁长轴,采用前缘至前缘(M型超声心动图)(图 4-9A)或内缘至内缘(2DE)(图 4-9B)的方法测量。
4. 在主动脉窦的水平测量。
图 4-9 左心房前后径测量
A.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
B.2DE测量
(二)左心房面积和容积(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两腔心)
1. 左心房面积(图 4-10)
(1)应在 LA 基底部最大时测量。
(2)描记 LA 心腔侧的边界,排除二尖瓣瓣环下的区域、肺静脉和左心耳。
图 4-10 2DE 左心房面积测量
2. 左心房容积(图 4-11)
(1)左心房容积测量优于线性或面积测量。
(2)左心房容积超声测量可以采用双平面法(图 4-11A)或面积 - 长度法(图 4-11B)测量。
双平面法:在心尖四腔心以及心尖两腔心切面描记 LA 心腔侧的边界,排除二尖瓣瓣环下的区域、肺静脉和左心耳。面积 - 长度法:在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两腔心切面分别测量,取较短的上下径作为长度(L)。
图 4-11 左心房容积测量
A.双平面法
B.面积-长度法
3. 注意事项
(1)收缩末期 LA 内径最大时测量(二尖瓣打开前一帧)。
(2)避免斜切心房。
(3)应从心尖切面获取 LA 数据,并且在 LA上下径达到最大时测量 LA 面积、容积。
(4)描记 LA 时应排除肺静脉、左心耳与 LA的交汇处。
(5)二尖瓣瓣环平面代表房室交界面。
04
右心房测量
(一)右心房面积(图 4-12)
1. 收缩末期右心房(right atrium, RA)内径最大时测量(三尖瓣打开前一帧)。
2. 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避免 RA 被斜切。
3. 确认切面通过了 RA 的最大长轴(RA 上下径最大)。
4. 确认切面通过了 RA 的最大短轴(RA 左右径最大)。
5. 在进行 RA 平面测量时,描记 RA 心腔侧的边界不包括三尖瓣瓣环下的区域及右心耳与 RA 的汇合处。
图 4-12 右心房面积测量
(二)右心房容积(单平面)(图 4-13)
1. 与线性测量相比更准确。
2. 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 RA 面积,包纳整个RA,避免 RA 斜切,排除三尖瓣瓣环下的区域。
3. 与 LA 不同,RA 没有对应的正交切面,因此仅采用单平面面积 - 长度法和 / 或圆盘法测量。
采用面积 - 长度法时,长度应取三尖瓣瓣环下区域的中点到 RA 房壁的距离。
图 4-13 右心房容积测量
05
主动脉瓣环和根部测量
(一)主动脉瓣瓣环超声测量
1. 主动脉瓣瓣环是一个虚拟的结构(图 4-14),定义为连接 3 个主动脉瓣的基底附着点或最低点形成环状结构。
2. 主动脉瓣叶的远端附着部分呈冠状,形成解剖上真正的一个环。
3. 在收缩中晚期,局部放大后测量。
图 4-14 主动脉瓣瓣环正常解剖结构
4. 从内缘到内缘测量主动脉瓣叶位于主动脉壁的铰链点(通常是右冠瓣铰链点与左冠瓣、无冠瓣窦部交界点间的距离)(图 4-15)。
5. 一般来说,钙化结节被认为是凸出于主动脉腔的一部分,不属于主动脉壁,测量时不能作为主动脉壁的内缘。
图 4-15 主动脉瓣瓣环测量
(二)主动脉根部超声测量(图 4-16)
1. 主动脉根部内径,即主动脉窦部的最大内径,应该从胸骨旁长轴切面中获得,该切面可同时获取主动脉根部和升主动近端情况。
2. 标准胸骨旁切面通常不能充分显示完整的升主动脉。在这种情况下,将探头移至更靠近胸骨和 / 或更高的肋间隙,可以帮助观察到较远端的升主动脉。
3. 在舒张末期,测量垂直于主动脉长轴的最大内径。
4. 瓣叶的闭合点距离铰链点不对称时,说明切面未显示出主动脉最大内径。
5. 对于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的测量,建议采用前缘到前缘的测量方法。
6. 2DE 的测量优于 M 型超声测量,因为心脏的运动可能导致 M 型超声的取样位置有所移位。
图 4-16 主动脉根部超声测量
06
下腔静脉测量
在仰卧位剑突下长轴切面,垂直于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长轴,距离与右心房交界处 1.0~2.0cm 处测量 IVC 内径(图 4-17)。IVC 直径、塌陷率可以提供 RA 压力值。
1. IVC 直径<2.1cm,塌陷率>50%,提示 RA压力正常,约为 3mmHg。
2. IVC 直径>2.1cm,塌陷率<50%,提示 RA压力升高,约为 15mmHg。
3. 在内径和塌陷率不符合以上两种情况时,可以 使 用 中 间 值 8mmHg( 范 围 为 5~10mmHg)。或采集提示 RA 压力升高的二级指标:
①二尖瓣血流呈充盈限制性;
②三尖瓣E/e ′>6;
③肝静脉(HV)以舒张期血流为主,即 HV 收缩期充盈分数Vs/(Vs+Vd)<55%。
图 4-17 IVC 内径测量
声明:本文来源于《心脏超声技术指南》,转载于中国循环杂志,作者:费洪文、王雨,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规,请立即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