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眼表疾病,根据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干眼症的患病率约为5%-50%。随着年龄的增加,干眼症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并且干眼症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一些。
据统计,欧美国家干眼症的检出率约为11.0%-28.7%。在美国,干眼症的发病率约为5%-50%,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干眼症发病率高达75%。亚洲其他地区干眼症的检出率约为17.0%-34.0%,而我国干眼症的检出率约为6.1%-52.4%。随着相关危险因素的增加,在我国干眼症的发病率也保持较高的水平。《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我国干眼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21%-30%,是除近视外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女性干眼症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的发病率高于年轻人。由此可见,干眼症已逐渐成为一种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干眼症,又被称为角膜结膜干燥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眼表疾病,由于其常引起明显的眼部不适症状,严重的干眼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以往认为干眼症是指由于泪液分泌的减少或是蒸发过强,导致眼表上皮的损害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种眼表疾病。2007年,国际眼科协会首次提出:干眼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以视觉紊乱、泪膜不稳定伴有潜在的眼表损伤为主要表现。同时指出,泪液高渗、炎症状态是导致干眼症的重要因素。
干眼症一般会累及双眼,多数干眼症患者的症状较轻,且为一过性的症状。严重的干眼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角膜溃疡等一系列眼部并发症。眼疲劳感、异物感、灼痛和眼睛干涩是干眼症的典型症状。干眼症的表现主要包括:
●眼部干燥或出现烧灼感、刺痛感,一般在下午或晚间加重;
●视力波动、视物模糊,刚看东西时清晰,几秒后开始模糊,一般在眨眼后有所缓解;
目前,干眼症的国内外分类标准尚不统一,国内外专家共识根据泪液的主要成分或功能异常,将干眼症主要分为:泪液缺乏型干眼症、脂质异常型干眼症、黏蛋白异常型干眼症、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症和混合型干眼症5类,其中以泪液缺乏型干眼症最为多见。
通常情况下,角膜上覆盖一层泪膜,正常的泪膜由脂质层、水液层、黏蛋白层组成。黏蛋白层位于泪膜的最内层,其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黏蛋白膜表面形成的高度水化黏液凝胶可以起到润滑眼表、保护眼表微环境的作用。由此可见,健康、稳定的泪膜不仅可以保持角膜和结膜上皮的光滑,还能够防止细菌、毒素等物质损害角膜和结膜上皮,形成保护眼表健康的屏障。干眼症的发病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眼睑、睑缘及睑板腺改变、泪河高度、结膜和角膜改变等。
是指一次完全瞬目到泪膜上出现第一个干燥斑的时间,反映泪膜的稳定性。正常BUT>10s。
泪河高度是初步判断泪液分泌量的指标。在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投射在角结膜表面的光带和下睑睑缘光带的交界处的泪液液平;也可以使用干眼分析设备测量泪河高度。正常泪河切面为凸形,高度为0.3-0.5mm。
4、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 test)
Schirmer1试验应在安静和暗光环境下进行。Schirmer1试验的方法为将试纸置入被测眼下结膜囊的中外1/3交界处,瞩患者向下看或轻轻闭眼,5min后取出滤纸,测量湿长。无表面麻醉的Schirmer1试验正常>10mm/5min,表面麻醉的Schirmer1试验正常>5mm/5min。
一般用荧光素染色观察,观察患者角膜上皮是否染色,染色阳性提示角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破坏。
辅助检查包括泪膜镜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共焦显微镜检查、泪液乳铁蛋白含量测定、泪液渗透压测定、印迹细胞学检查、睑板腺成像检查、前节OCT检查、泪液清除率试验、泪液蕨样变试验及血清学检查等。
由于造成干眼发生的病因有很多,并且干眼也有不同的类型,因此对于干眼症的患者,治疗应该是针对病因,针对干眼类型,并结合患者的职业,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分析,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干眼,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就是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保持眼表的湿润,润滑眼球。这种治疗方式对于水液不足型干眼效果较好,而对于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也就是存在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单纯增加人工泪液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睑板腺进行热敷,局部按摩,促进睑板腺的分泌物排出,这样就能给泪膜补充充足的脂质层,稳定泪膜并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来源:本文内容整理自“ 网络”,仅作观点分享,若有侵权,请与我们接洽。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