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
Burman首次在cadavers中使用“脊髓镜”成功暴露脊髓和神经根
Stern发展了“脊柱镜”
1978年
Williams结合显微技术将内镜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996年
Matthews 描述了椎间孔硬膜外内镜技术
1997年
Foley 首次描述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进行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减压
20世纪90年代
出现经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两种术式,脊柱内镜技术获得更广泛应用
目前
脊柱内镜用于治疗颈椎、胸椎和腰椎疾病,并有望成为脊柱外科干预的主要方法
脊柱内镜技术
脊柱内镜技术最常见的三种为全内镜技术、显微内镜技术和双通道内镜技术。
常用脊柱内镜技术相应工作通道和大小
仅有一个工作通道用于容纳内镜和一个手术器械,一次只允许使用一个操作工具。
优点:
组织损伤少
通道本身可当作牵开器
缺点:
限制多个工具同时使用
通道尺寸限制内植物大小
仅包含单个工作通道和独立的成像,但工作通道尺寸较大。
优点:
一次可使用多个操作工具,治疗潜力较高
可同时进行椎间植入物的放置(如椎间cage和骨移植物)
缺点:
通道尺寸较大,理论上会导致更多的组织破坏,但无相关文献证据支持
没有水介质帮助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
优点:
拥有独立操作通道和更广的视野
水环境下具有更好的操作空间
缺点:
双通道需要两个切口
植入物尺寸有限
技术上具有挑战性
手术方法和应用
最常用的两种脊柱内镜技术: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使用旁正中切口通过椎板间隙进入中央管和侧隐窝,主要用于解除中央和/或侧隐窝区域的神经压迫。
椎间孔入路使用远外侧切口经Kambin三角进入椎间孔区域,主要用于椎间孔狭窄或继发于椎间盘腹侧突出引起的侧隐窝或中央管神经压迫。但当病变位于背侧时(如小关节增生和黄韧带肥大),其处理能力有限。
内镜脊柱手术的文献基础
脊柱内镜是目前发展的主流方向,其相关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发展迅速。仅2020年,相关文献发表已超过250篇。
腰椎
同类文献显示,经椎间孔内镜组在一年内对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ODI评分改善更明显;而显微内镜组对旁正中突出患者的ODI评分改善优于经椎间孔内镜组。
腰椎管狭窄症
颈椎
Minamide回顾性分析了61例接受颈椎显微内镜椎板切开术或常规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年的随访中发现了相似的临床结果,但内镜组术后出现轴性痛较少,同时降低术后后凸畸形发生的可能性。
胸椎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有人开始通过椎板间、经椎间孔或极外侧间盘切除等方面证明了后路内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
然而,多数研究指出,经胸内镜下手术在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中效果显著,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故发展受限。
脊柱感染
内镜可以作为椎旁感染的辅助疗法,其优点在于组织破坏少、可对椎旁和硬膜外空间进行冲洗。
内镜辅助下可进行病原体鉴定指导抗生素使用。
与CT引导下穿刺活检相比,内镜辅助下样本采量大、病原检出率高。
发展现状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96.7%亚洲脊柱外科医生和81.6%非亚洲医生开展了脊柱微创(mini-mally invasive ,MIS)和脊柱内镜手术(endoscopic spinal,ES);约70%的亚洲脊柱外科医生和55%的非亚洲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
未来预测
微创是外科的发展趋势,脊柱内镜具有操作可视、周围组织损伤少等优点,但要证明与传统脊柱微创技术相比的优点,需要更多的长期随访。
在技术方面,导航和自动化工具取得了巨大进步,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克服微创技术固有的解剖定位挑战。因此,脊柱内镜技术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Mhs A , Harry I V , Xiong G X , et al. pinal Endoscopy: Evidence, Techniques, Global Trends, and Future Projections[J]. The Spine Journal, 2021.
声明:本文来源脊柱鉴查,仅为交流学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