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掌骨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 10%。掌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使掌骨骨折后手指功能的恢复比较困难。而克氏针作为常见的骨科内固定材料,在掌骨骨折中是如何使用的呢?今天早读将全面讲解,值得学习借鉴!
概 述
掌骨有5块,并列成排,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头、颈、干和基底部。
掌骨与远排腕骨构成腕掌关节,其中以第1掌骨的腕掌关节最为重要,为拇指的关键性关节,此关节在外展拇长肌牵引下于外展伸立位,在内收拇指肌的牵引下,稳定于内收屈曲位,二肌相互拮抗使拇指“虎口”加大,在腕掌关节稳定的基础上,屈与伸拇长肌可使拇指远端发挥其最大有效功能。
第1掌骨短粗,第2、3掌骨长而细,且较突出,第4、5掌骨既短又细,握拳击物时,重力多落在第2、3掌骨上,故易发生骨折。
掌骨骨折多发生在第一掌骨基部1cm处的骨折,多见于成年人、儿童较少见。
骨折近端受拇长展肌的牵拉,向桡侧背侧移位,骨折远段受拇长屈肌及拇内收肌的牵拉,向掌侧尺侧移位,骨折部呈向背侧桡侧成角畸形。
解 剖
适应症
(1)克氏针是掌骨骨折传统内固定物,对于长斜形及螺旋形掌骨骨折较为适用;
(2)克氏针内固定具有不经过关节固定、稳定性良好、防止旋转、费用低、无需再次手术等优点,对于特殊类型骨折如 Bennett、反 Bennett 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
(3)但克氏针很难在每一受力和运动平面上达到良好的固定,对于掌骨中段横形骨折,由于掌骨髓腔狭小、皮质僵硬,斜形穿针易滑动,操作有一定难度。 术后随着局部组织肿胀消退,屈伸指活动时骨折端微小活动易导致克氏针松动,甚至脱落,进而出现骨折移位。对于粉碎性骨折不是很适合。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通过臂丛对患者进行麻醉;严格消毒后铺巾,在手提式X线机透视下采用闭合手法将骨折复位;或在患者骨折位置实施切开复位,显露骨折端后, 尽量少剥离骨膜, 必要时采用金属丝结扎或者是牙弓挂钩夹板牵引复位,确保复位效果,并采用 0.8~1.2 mm克氏针进行交叉固定。
具体固定方式:
1)可先使用1枚克氏针固定于患者骨折解剖的位置;
2)在骨折近端和远端距骨折线0.5~ 1cm处垂直于指骨纵轴钻孔,并过双侧骨皮质;
3)使用两枚直径为为 0.8~1.2 mm克氏针进行固定,并保证两针处于同一平面内,并使两针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指骨纵轴,检查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后缝合切口,术后石膏托辅助固定。另外,若克氏针有松动、移位或发生针道感染,应及时夹持皮肤外针端进行拔除;
4)取出克氏针后,于针道处插入注射针头建立导管,并在1mm钢丝穿过后拧紧进行固定;
5)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锻炼,从而加快患者掌骨功能恢复,但因克氏针固定位置骨质相对薄弱,不可过早负重或剧烈锻炼,应注意加强保护,避免发生再次骨折。
右手Bennet骨折X线片:A术前,B术后。
A克氏针交叉固定右手第3掌骨骨折端复位;B克氏针交叉固定右手第5掌骨骨折端复位。
注意事项
(1)克氏针是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固定方式,而手部骨折的对位要求相对较高,若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患者愈合时间延后,不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2)相关研究表明,针对掌骨骨折治疗,采用克氏针辅助进行复位时,为保证对位效果,可采用细克氏针,贯穿髓腔垂直穿针进行固定,可提高对骨折位置的复位效果;
(3)但该方式复位后,难以旋转,可采用石膏固定方式进行固定,根据患者的愈合状况,约6~ 8 周后,骨折位置初步愈合阶段,可拔出克氏针,并拆除固定石膏;
(4)选用的克氏针相对较细,对患者骨折位置造成的损伤较小,且复位好、愈合快,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但锻炼中应注意控制用力程度,防止再次骨折。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骨愿,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