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的年龄增长而增加。房扑患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部分患者表现房扑可与心房颤动(房颤)交替出现,为不纯房扑。
基本概念
1. 定义
不纯心房扑动是指心电图的节律与形态绝对规整的心房扑动(F)波出现短阵、间歇性显著变化,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
2. 病因
房扑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其次见于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未得 到手术治疗的甲亢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
3. 流行病学
房扑是成人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中少见的一种,远远少于其它快速心律失常。Bialy等分析了1990年美国678家医院50万例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其中房扑只占4.5%,而房颤却高达34.6%。房扑在儿童心律失常的构成比中却明显高于成人,而房颤在儿童心律失常中相对少见,这似乎说明先天性心脏病与房扑有一定的关系[2]。
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分类
不纯性房扑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又称心房脱节、心房分离)。早在1971年Sehamroth提出了4型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即:
①窦性心律伴一种异位房性节律;
②窦性心律伴心房颤动:
③窦性心律伴心房扑动;
④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结合[3]。
发病机制
有研究认为不纯性心房扑动发生是由于心房脱节而产生的。
Marine[4]认为,在房扑期间,左心房被动地激动,不参与也不维持这种心动过速。其激动的方式取决于右心房扑动的方式,在不纯性房扑或房颤中,左心房激动未受到房扑的影响,频率高的心房颤动并未影响到频率较低的心房扑动,说明左右心房各自存在着传入和传出阻滞,互不干扰;最终房颤与房扑分别控制着左、右心房,形成了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当颤动波小,而扑动波大,或扑动波较小而颤动波粗大时,在心电图上就可见到不纯性房颤或不纯性房扑。
房扑的危害
第一,房扑会使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大多数情况下房扑是按照3:1到4:1的频率下传,这时候心室率并不会特别的高,但是一旦出现了房室传导在2:1甚至是1:1传导的时候,心室率就会达到150次/分,甚至更高。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胸痛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低血压、晕厥、休克的症状。
第二,栓塞的风险,房扑与房颤相似,超过48小时的房扑就会形成血栓增加栓塞的风险了。如果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导致循环系统的栓塞。例如,血栓堵在大脑血管里,就会发生脑梗,堵在下肢血管里,就会导致下肢缺血坏死,堵在肠系膜血管,就会内脏组织缺血坏死。
第三,心功能的下降。长年累月的心房扑动可能会引起心脏扩大,尤其是心房扩大,临床上会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造成患者心功能的下降。
治疗与预后
不纯心房扑动的治疗与一般心房扑动的治疗原则相同,包括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
值得注意的是,心房扑动大多是器质性的心脏病所致,因此治疗原发病很重要。有时当原发病未能纠正,心房扑动虽然用药物控制,但很容易发作。因此心房扑动的心室率较难控制,所需的药物剂量较大。心房扑动的总体治疗原则和措施与心房颤动相同,包括抗凝。
心房扑动电复律所需的能量可小于心房颤动,可从双相波50焦开始。
林明宽
三亚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林明宽,三亚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介入。曾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一年。目前担任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广东医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中国医药导报的审稿专家。担任海南省绿色电生理常委,海南省心血管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