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心综合征(bilio-cardiacsyndrome)是指由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引发的以类似于冠心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胆道疾病并发症,其心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胆心综合征患者的心脏多数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病症状随胆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正常[1]。
壹
胆心综合征的历史
早在1881年,俄国医师首先发现了胆囊与心脏之间存在某种神经联系。此后,不断有研究人员在临床发现相关病例。1986年,Krasna报道了由于急性胆道疾病所导致的心电图变化,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关注到了急性胆道疾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对临床诊断的影响[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急性胆道疾病发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胆心综合征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所以提高对胆心综合征的认识水平及获得正确的针对胆心综合征的临床诊疗思维对于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贰
胆心综合征的机制
1.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脏受T2~T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受T4~T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T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3]。所以当胆道疾病引起胆道压力增高或胆道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脊髓同节神经反射,即内脏-内脏神经反射的途径,首先刺激该处的迷走神经,然后传入脑干网状结构,再经迷走神经传至冠状动脉,引起其发生痉挛、收缩,使冠脉的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2. 胆道系统感染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及心脏抑制因子;电解质紊乱,胆红素及胆酸血液中浓度增高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抑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降低心脏活动功能。
叁
临床特征
胆心综合征患者多数为心脏无器质性病变,而有胆道系统疾病,或者是胆道系统疾病与冠心病并存。
胆道系统疾病加重,心脏症状亦加重;胆道系统疾病好转或治愈,心脏症状也随之好转或消失;
心前区有不同程度的闷痛或绞痛,常伴心悸、胸闷、气短,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或心律失常,但无心肌梗死表现;
油腻食物易诱发心脏症状,使用硝酸甘油不易完全缓解;
常伴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4]。
肆
临床诊断
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并在治疗胆系疾病后,冠心病症状及心电图由异常恢复正常或者明显改善者则可确诊。
(1)存在胆道慢性炎症疾病合并心前区疼痛及心电图异常改变,而又不支持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诊断者。
(2)胆道疾病急性发作时出现的心脏功能失调及心电图异常,胆源性败血症、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不能用其他因素解释者。
(3)对心脏疾病合并有胆道疾病的患者,没有使用心血管药物,只使用控制胆道炎症的药物后,两个疾病均同时缓解者。
(4)辅助检查证实胆囊结石、胆囊炎或胆道疾病,而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伍
鉴别诊断
本病需和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相鉴别。
鉴别要点如下:
发作时间:胆心综合征既往多有胆道疾病病史或反复上腹部疼痛病史,且多于进食后、平躺休息中发作,而心绞痛、心肌梗死多为情绪激动、劳累状态下诱发发作;
疼痛部位:胆心综合征发病部位多为右上腹疼痛,伴有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缓解方式:胆心综合征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口服硝酸酯药物治疗后无效或效果欠佳,给予解痉止痛剂可缓解;胆系疾病症状一旦缓解后,其心电图改变可基本恢复至正常,而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较短、经扩冠治疗后可缓解;
症状表现:胆心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多为一过性,腹痛症状消失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急性冠脉综合征多伴有肌钙蛋白、心肌酶学改变,而胆心综合征一般不会出现上述改变。
陆
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在抗感染、利胆治疗的同时,给予冠心病二级治疗。胆心综合征如果出现显著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晕厥等) 症状时, 特别是有恶性心律失常,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持血流动学稳定。
手术治疗:胆心综合征的根本治疗在于原发病的治疗,但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胆石症反复发作的或胆道梗阻者,应去除病因方可有效治疗本病,可采用胆囊摘除术, 胆结石取出术。
参考文献:
[1]史冠军,王毅,安鲁彪等,胆心综合征心综合征1例,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6,25(5):400-401
[2]贾崧淏,白雪杉,缪娜等,急性胆道疾病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38(9):985-988
[3]原晓强,苏继荣,胆心综合征的临床诊疗思维,中国现代医生,2017,55(5):155-158
[4]杨士贤,吴铁镛,刘晓刚,胆心综合征220例误诊文献分析,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6):63-65
林明宽
三亚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林明宽,三亚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介入。曾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一年。目前担任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广东医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的审稿专家。担任海南省绿色电生理常委,海南省心血管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