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院外心源性猝死多数是由于心室颤动引起,大于80%的患者先出现室速,持续恶化为室颤,因为室颤自动转复非常少见,因此,决定室颤患者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室颤发生到得到除颤治疗的时间。院外室颤的总死亡率高于75%,主要是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
ICD是集起搏和电复律两项功能为一体的植入式心律失常治疗装置,体积小、转复心律安全可靠。ICD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在这段时间内除颤的成功率几乎为100%,因此,ICD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除颤器的发展历史
1933年
人们采用交流电对犬实施了电除颤治疗获得成功
1947年
Beck在心脏手术中首次应用电极直接电刺激心脏,成功地消除室颤;
1956年
Zoll公司应用高压电容储能,瞬间放电,达到消除室颤的目的
1962年
直流电除颤器正式面世
80年代初
半自动除颤器开始应用
90年代
ICD成功应用于临床
ICD的系统及功能
ICD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基本部分:脉冲发生器和识别心律失常、释放电能系统。最新一代ICD系统除了转复/除颤功能外,还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和抗心动过缓起搏治疗的功能。
ICD的工作原理
ICD的适应症
1、有明确室速和室颤造成心脏停搏的幸存者;
2、持续性室速,药物治疗无效者;
3、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显著左室功能异常,不能解释的晕厥;
4、Brugada综合征有晕厥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患者有一项主要的SCD危险因素(包括电生理检查诱发室速,心电监护的非持续性室速,男性,严重右室扩大,广泛右室受累,累及左室,有心脏骤停史,不能解释的晕厥)。
手术步骤
囊袋制作
若ICD体积较大,宜将囊袋做在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摩损。对于不用机壳做除颤电极者,囊袋做在左胸或右胸均可;ICD做为一个除颤电极者,以左胸为宜。
电极植入路径
右房电极植入:
锁骨下静脉/腋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耳;(如下图所示)
右室电极植入:
锁骨下静脉/腋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室间膈;(如下图所示)
ICD电极导线示意图
ICD右心室电极部位的选择
ICD除颤电极植入的传统部位:心尖部,对心室起搏依赖者植入心尖部存在隐患。
ICD除颤电极植入非心尖部位(包括右室流出道及中位室间隔)亦是安全的。
有研究表明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结果及远期随访结果均表明,与植入心尖部相比,除颤电极植入非心尖部位对于除颤成功率并无明显影响。
ICD电极参数正常值
感知:P波或R波的高度;
阈值:能够带动心脏起搏的最小电压;
阻抗:代表整个起搏环路完整性。
缝合囊袋
除颤阈值符合要求后即可缝合切口。关闭ICD的诊断/治疗程序,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及皮肤。
林明宽
三亚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林明宽,三亚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介入。曾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一年。目前担任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广东医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的审稿专家。担任海南省绿色电生理常委,海南省心血管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