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统计显示伴有明显侧枝的分叉病变达15-20%,临床上治疗策略有单支架及双支架策略,那么优化治疗策略的最关键技术是什么?在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2019)上,陈良龙教授详细讲解了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
四原则
-
KISSS原则(Keep It Simple,Swift and Safe):即操作要简单、安全、快速
-
KIO原则(Keep It Open):判断边支开口是否开放,主要为TIMI血流是否正常,如果是的话符合KIO原则即可,即保持血管持续开通;
-
FBI原则(Further Branch Intervention):如果部分病人出现功能障碍,或夹层,或边支开口出现严重狭窄等,则就要进一步边支干预(FBI);
S2S原则(Switch 2 Stent):即单支架改为双支架技术,边支在FKBI后,TIMI分型<3、FFR<0.80、夹层分型>C型、重度残余狭窄的情况保持不变或恶化时,应选择从单支架策略转换为双支架策略。
边支支架技术
1. 近段优化技术
(Proxim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POT)
冠脉分叉病变必须使用POT技术
POT技术操作关键:
-
足够短而大的球囊;
-
球囊远端肩部应刚好位于靠近分叉嵴的位置,而近端部分应位于支架内以避免地理丢失;
-
远端过钢丝
POT技术用于:
POT几乎适用于所有冠脉分叉病变,尤其是在分支血管较大的分叉病变中,其中主支近端(PMB)和主支远端(DMB)直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时。
POT还可以担当其他角色:
纠正支架变形;
避免意外的管腔rewire,利于边支血管 rewire;
充分扩张边支血管开口;
-
增强边支通过性
2. 钢丝过远端网孔技术
(Distal rewiring technique,DWT)
当需要进一步的处理SB时,DWT对于随后优化POT +技术至关重要。
DWT操作形式:
高手可以徒手操作;
有条件可以在3D-OCT引导下进行;
双腔微导管辅助;
局部优化技术(OOT)。
3. 近段优化衍生技术
(POT-derived techniques,POT+)
POT+与POT++技术
上方两图为传统POT+技术,手术效果取决于远端过钢丝的位置准确度,由于DWT是对支架结构的破坏,由图中可以看出,给支开口处钢丝位移并不明显,POT后可能会恢复原位置。于是出现下图OOT技术。
4. 边支开口优化技术
(Osti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OOT)
(POT++)
OOT技术步骤
技术优势:一个支架得到了两个支架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分支病变较短的病变。
5. 补救性边支支架
(Bailout osital SB stenting,BOS)
如果经过上述步骤仍不能完成边支开口的开放,此时进行BOS,主要包括以下术式:
T-stenting with accurate position(T支架);
TAP;
Culottes;
Inner crush等。
OPT(optimized provisional T)是在经典的必要时T支架术(CPT)基础上衍化而来的优化型必要时T支架术。即当主支支架置入后确需补救性置入边支支架时,先采用边支开口优化技术(OOT)再补救性置入T支架(OOT+T)。
一项临床研究提示,一年时OPT组TLR发生率小于CPT组(2.0% vs. 9.5%,P<0.05 )。
总结
对于分叉病变的PCI策略,要掌握四项原则及四大技术,个体化选择最优的治疗策略。而对于复杂的分叉病变,必要时应用边支支架,优化治疗的关键技术重点在
OOT及OPT技术,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将病变做的更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