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大一教授
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创始主席
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等
长城会是我与当时在美国Richmond的Virginia医学院行医,从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意大利心血管专家German Di Sciascio教授以及美籍华裔心外科医生Victorio O'Yek(胡慧智)教授等专家共同创办的。
1985年,我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教育部公派留学资格,到美国去做访问学者。从美国回来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那时,心血管医学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比如不敢为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运动试验,射频消融技术还没有正式启动,冠状动脉造影做的也很少,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手术虽然在阜外医院、西京医院等医院开展,但手术量很小,这些技术在中国都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但激光血管成形术在当时炒得很热。
在回国前,受医院的委托,我需要在美国做个详细地调研,于是走访了一些主要的大城市。这让我下定决定为国内医生和患者带回一些实用的临床技术,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这三项在国外比较成熟,但在国内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地普及的技术,以培养出一大批能够用这些技术来为中国患者服务的医生。而这三项技术也成为了后来举办长城会的基础。
1987年,我回国后,便与当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汪丽蕙院长,还有我的老师许玉韵教授,一起讨论我们能否搭建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把在国外已经开展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尽快地引进中国。我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支持,当即就开始讨论这个会议的名字,觉得“中国”、“中华”比较有争议,而“长城”是中国最好的象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会议以“长城”命名。
长城会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培训平台,培养中国的心血管医生。把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的实在有用的核心技术,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引进来并推广下去,让中国广大心血管病患者能够接受到现代诊疗新技术。长城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心血管领域第一个尝试开放技术,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举办的会议,这让我国大批的心血管医生,尤其是中青年医生接触到了新的技术,为他们后来成为技术骨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回望长城会走过的这三十年,作为长城会的创始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坚持创新。长城会从当年的一个培训项目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型的学术会议,每次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对医学有了日益深入的理解,也是这个思路,一直在引领着长城会不断发展。
比如1995年,我意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于是与内分泌、肾内,甚至消化、口腔等学科展开合作。我相信当时这个想法不仅是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创新和前卫的。而交叉学科合作的展开,让长城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格局,也逐渐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这么多年来,长城会历经几次转折:一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走向综合心脏病学、发展交叉医学、形成学科互动的新局面;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三是走出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迈向社会-生物-心理综合模式,增加医学人文内涵,更全面地覆盖心血管相关领域。
值得欣慰的是,三十年来,长城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搭建了中国医生和国外医生的交流平台;另外,作为心血管医生技术培训的“摇篮”,长城会也培养了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中青年专家,为中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发现疾病预防工作发展比较落后,而心血管疾病预防是心血管健康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我近年来努力推动中国心肺康复事业,做心脏预防康复的重要原因。
关于心脏预防康复工作,我认为,应该将心、肺、肾等脏器看作一个整体,把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康复结合起来,联合最新的智能设备、大数据、远程医疗技术等,将预防康复推向基层,推向家庭,推向每一位患者身边。
长城会三十年来,围绕“健康理想,理想健康”的主题,始终秉持“公益、预防、规范、创新”的宗旨,积极倡导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
我希望未来,长城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传承长城精神,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延续,为全民心血管健康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