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19:00好医术案例课第5期继续播出,来自上海市长海医院的白元主任给大家带来一例“鸡翅型”左心耳经导管封堵的策略探讨。
LAA的解剖特点
每个人的左心耳就如指纹一样,都不相同,有很多的解剖特点:
绝大多数患者的左心耳口部都是非常的光滑,远端多数有分叶,体部有时候有成角;
口部形态并非我们理想中的圆形,绝大多数为椭圆形,有长径和短径;
每个人的左心耳体部角度都不同;
对于多数的人群,左心耳远侧都是有分叶的,根据解剖学统计[1],分为两叶的占54%,三叶的占34%;
盲端多是不规则形,导致了房颤患者在盲端容易形成血栓;
左心耳“内外邻居”众多,在外侧靠近肺静脉、二尖瓣环、回旋支,盲端多与肺动脉相毗邻,尤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扩张后,肺动脉血管就和左心耳的尖部、盲端靠得非常近;
房颤时间越长,壁越厚,但是多数病人左心耳壁厚薄不均。
口部多数光滑 |
体部有时成角 | 远端多数分叶 |
口部为不规则椭圆形
△ 体部角度各异
△ 远侧多数分叶,两叶占 54%,三叶占 34%
△ 盲端不规则
△ 内外“邻居”众多,肺静脉、二尖瓣、回旋支、肺动脉等
△ 左心耳壁厚薄不均,房颤时间越长,壁越厚;右图:光线透亮为最薄处不到1mm,后期做经导管左心耳封堵存在风险
上图圈中都是成角型左心耳,我们把它称为“鸡翅型左心耳”,这种左心耳在临床上进行经导管封堵的时候,手术技巧及策略,与常规的左心耳封堵术不尽相同。
△ Chicken Wing:鸡翅型左心耳
典型病例举例
病例信息
72岁的女性,有房颤、冠心病病史,平时口服抗血小板的药物。
△ CHA2DS2-VASc评分 3分——卒中高危人群
△ HAS—BLED出血评分 3分——高出血风险
为简化治疗方法,选择左心耳封堵术。术前进行一个经食道超声的评估。
△ 术前TEE——左:45°;中:135°;右 90°
在90°的时候,可以看到左心耳盲端,向超声屏幕的左侧拐,往提示鸡翅型左心耳。 反鸡翅型为向右侧拐。
第一次的左心耳封堵尝试
△ 第一次左心耳造影
造影发现本病例左心耳是一个典型的鸡翅型,盲端并非常规工作中的向上反折,而是向下成角,遂使用33mm的封堵器尝试。
△ 第一次释放后微调
第一次释放后,封堵器的下缘有很大一部分都漏在了心房内,而没有深入到心耳内部,再次进行释放同时牵拉,封堵器的上缘基本上充满了左心耳靠近肺静脉嵴的部分,但下缘还是有比较大的露肩,这样封堵稳定性差。
△ TEE多角度评估
135°的角度可以看到肩部有很大一部分露在心耳的外面,这样释放后一定会引起左心耳封堵器脱落。于是根据左心耳的鸡翅盲端方向调整输送鞘管方向。
△ 调整鞘管方向:深入心耳盲端,接近心耳折角轴向
在上述角度下进行封堵器释放,释放后行造影。
△ 再次释放后造影评估
封堵器仍然有接近1/2的部分露在心房里面,没有完全到心耳内部,稳定性差。考虑不适合封堵,手术结束,患者出院。
一月后再次尝试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再次进行心耳形态分析,发现TEE 135°可以看到左心耳有两个分叶,第一次可能用到的是靠左侧的小叶,这一次希望能利用靠右侧的小叶,再次的经导管封堵尝试。
△ 拟利用右侧小叶再次尝试
第一次的造影和第二次的造影比较,可以发现第一次造影猪尾巴导管只到了心耳的口部,而第二次造影由于猪尾巴导管进入心耳深部,两次导管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心耳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即发现了新的小叶,可能可以利用。因此,将第二次猪尾巴导管进入中叶这里,而不是盲端的底部,这个轴向将为左心耳封堵提供极大的便利。
△ 两次左心耳造影之比较
△ 33mm WM 植入过程
植入33mm的封堵器,其鞘管的轴向与预期的心耳造影的轴向一致。
△ 两次轴向比较,左:第一次造影;右:第二次造影
两次造影导管走向完全不同,导致显示的心耳形态不一样,因此第一次造成错误判断,认为心耳鞘管只能到口部,而第二次造影鞘管已经完全伸到了心耳的深部。
△ TEE监测:鞘管位置较深
之后缓慢回撤鞘管,进行释放,封堵器上缘基本上在心耳靠近肺静脉嵴的部分,下缘没有露在心耳外面太多,大幅度牵拉试验也会自动回弹到原来的位置,考虑这次封堵牢固。
△ 释放即刻和牵拉实验
常规进行食道超声四个角度评估,0° 封堵器没有露肩;45° 封堵器绝大多数都位于心耳内部;90° 封堵器的心房面略微超出回旋支一点点;135°牵拉的时候,封堵器在动,但封堵器和心耳的相对位置并没有移动。
△ TEE评估四个角度评估
橙色的虚线代表释放完封堵器后的轴向,可以看到第二次轴向更符合心耳容纳封堵器的轴向,且释放后心耳的稳定性应该是非常的好。
△ 两次释放位置的比较
思考
1. “鸡翅”的方向重不重要?即“鸡翅型”和“反鸡翅型”的左心耳难度哪个大?
“反鸡翅” 封堵难度肯定是大的,但是在“鸡翅”转弯前若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封堵器而且保证一定的稳定性,鸡翅方向并不重要!
△ 封堵空间
2. 如何判断容纳空间?
结合文献及实例,TEE135度和造影RAO30+CAU20来协助判断。
一般来讲,如果选择33mm封堵器,它在鞘管内压缩之后的长度是31.5mm,也就是说放33mm的封堵器并不需要33mm的深度,有31.5mm就足够让鞘管进入深部了,这样的封堵器释放之后,一般还要比在鞘管里的长度再减少10mm,也就是20mm就足够了。
△ 封堵器压缩后长度
3. 若容纳空间不够,是否堵“翅尖”开口?
如果封堵器的容纳空间不够,将猪尾巴导管直接伸到“鸡翅”尖开口处进行封堵,如图。
△ 上图:ACP封堵器堵在了“反鸡翅的翅膀”里面;
下图:WATCHMAN封堵器堵在转角位置。
将盲端等不规则区域挡住,血流不会再进去了,即血栓不会脱落,但这样的封堵方式,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议,白元医生认为只要是封堵器堵在转角的地方,一般都非常牢固、不会脱落。而心耳的口部,一般比较光滑,血液在光滑的心耳壁上不易长血栓,因此“翅尖”封堵,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一种封堵策略。
4. 若“翅尖”向下,且容纳空间不够,如何封堵?
△ 鸡翅翅尖朝下反折,导管轴向不同,封堵器封堵位置差异
房间隔穿刺在实现导管的轴向方面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如左图封堵器下缘凸在心房内而露在心耳外面,稳定性较差,而如果穿刺点靠下、靠后,就会如右图所示,有一个很好的轴向,封堵器的下缘正好卡在心耳颈部,这样既起到了左心耳封堵的作用,又保证了器械稳定性。
体会
对于疑难病例或封堵不成功时,认真分析LAA造影结果,判读分叶情况,仔细研究TEE图像,寻找新的鞘管走向,建立新轴向;
术中TEE监测鞘管位置:对于“鸡翅型”左心耳,封堵难度比较大,导管需要插入到心耳比较深的位置,有可能把心耳刺破造成并发症,所以病人进行麻醉之后,进行TEE实时对鞘管位置进行监测;
借“深度”:部分专家提出,在体外把封堵器在预载时,借一点的深度。
——“毫厘”之差决定成败!
毫厘
房间隔穿刺的位置、角度
封堵器在心耳深部的深度
LAAC术后随访内容
左心耳封堵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有效手段,所以做完手术并不是代表着治疗或者预防的成功,应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后期房颤患者没有发生卒中,才证明封堵器植入是有效的。
1. 常规房颤本身随访
房颤的心率与节律,OAC监测。
2. 左心耳封堵效果的评判
主要是关注患者有没有发生脑梗,或外周的器官栓塞,需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必要时头颅磁共振等相关影像学的检查。
3. LAAC并发症观察
如很多患者在出院1-3个月时,出现心包积液,这可能和封堵器械本身设计相关;
如封堵器表面血栓,可能与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
长海医院随访方案
左心耳封堵是一个新型的临床介入技术,需要很多相关人员的参与,包括临床宣教、手术的实施、术后的管理以及器械的设计和改进。希望未来的左心耳封堵中心,开展这项技术的时候,要加强团队的建设,因为仅依靠一个医生是没办法完成这样的一个复杂的、新型的介入操作手术。
参考文献
[1]Circulation 1997;96:3112-5.
END
以上就是小编的听课笔记,当然老师讲解的更加详细及直观,课后练习题在案例课模块,本次课程下方就可以看到,大家快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吧,有任何问题可以留言,好医术将定期汇总,方便大家一起更好的交流!
白元
上海市长海医院
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
现为上海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住培医师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并以结构性心脏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作为主要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