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应用的含碘造影剂的基本结构是3-乙酰-2,4,6-三苯甲酸,为含3个碘的苯环。造影剂依照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单体和二聚体造影剂;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高渗、次高渗和等渗造影剂。次高渗造影剂是相对于高渗造影剂而言的,等渗造影剂是相对于血浆渗透压而言的,而次高渗造影剂的渗透压仍高于血浆渗透压约2倍。
表1 常用造影剂分类
1
是否需要皮试?
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小剂量碘对比剂过敏试验,无助于预测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是否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不建议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皮试,除非产品说明书注明特别要求。
2
造影剂使用前后,如何水化?
建议在使用碘对比剂前6~12 h至使用后24 h内,对患者给予水化。
水化的方法:动脉内用药者推荐造影剂注射前6~12 h静脉内补充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加154 mmol/L碳酸氢钠溶液,滴注液流率≥100 ml/h;注射造影剂后连续静脉补液≥100 ml/h,持续24 h。
提倡联合应用静脉补液与口服补液以提高预防造影剂肾病效果。
静脉内用药者推荐口服补液方式,注射造影剂前4~6 h开始,持续到使用造影剂后24 h,口服清水或生理盐水,使用量100ml/h;条件允许者,建议采用与动脉内用药相同的水化方法。
3
碘对比剂选择?
尽量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尽量选择使用等渗或次高渗造影剂,尽量避免使用高渗造影剂。
4
甲亢的患者,如何使用碘对比剂?
有明确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的患者,不能使用含碘造影剂。建议在使用含碘对比剂前,一定要明确是否有甲亢存在。甲亢患者再整治疗康复期的患者,应咨询内分泌科医生,确定能否安全的使用碘对比剂。如可以也应选择尽可能小的剂量,并且在使用后密切观察,防止出现甲亢危象。在注射碘对比剂后2月内,应该避免甲状核素碘成像检查。
5
造影剂肾病是什么、为什么?
造影剂肾病(CIN)是指排除其他引起血清肌酐升高原因,血管内途径应用碘造影剂后2~3 d内血清肌酐升高至少44 μmol/L或超过基础值25%。
碘对比剂肾毒性包括化学毒性(离子性、含碘物质),渗透毒性及黏滞度相关毒性。但关于对肾毒性的相关机制,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达成共识。
图 1 CIN发生的可能机制示意图
目前明确的是,渗透压高于血液渗透压的造影剂会导致肾血管收缩、渗透性利尿、肾性贫血;黏滞度较高的造影剂与血液混合,可引起微循环的血流一过性减慢;肾小管阻力增加引起肾间质压力增加,导致髓质血流降低。
图2 造影剂对肾小球血管的影响
肾功能不全者,在使用碘对比剂前,建议采用肾脏病饮食调整研究公式(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紧急时,可在没有评估肾功能情况下使用碘造影剂。
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分层:
(1)危险因素:高龄(≥7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大剂量使用碘对比剂;不完全水化。
(2)危险因子积分预测:危险因素与CIN风险和透析风险的关系见表2,表3。
表2 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风险评分(分)
表3 CIN评分与造影剂肾病和透析风险的关系
6
造影剂最大用量如何计算?
推荐最大造影剂用量=5 ml×体质量(kg)/基础血清肌酐(mg/dl)。重复使用碘对比剂造影,每次给予诊断剂量,是CIN发生的危险因素;72 h内重复应用诊断剂量造影剂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两次造影剂应用间隔时间最好≥14 d。
7
CIN的预后
通常为一过性,血清肌酐在给药后3 d达峰值,约10 d恢复到基线水平;如果给药后24 h内血清肌酐水平增加不超过5 mg/dl,发生可察觉的CIN倾向不大;转归与原有肾功能减退程度及患者的状况有关,肾功能严重障碍者使用碘对比剂可造成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
8
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
为造影剂注射后1 h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中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抢救中,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无效。既往对海鲜过敏者,不应该作为碘过敏的依据,以上这两种观点必须得到纠正。
①恶心、呕吐:症状呈一过性采用支持疗法;症状为重度、持续时间长的应考虑采用适当的止吐药物。
②荨麻疹:散发的、一过性荨麻疹建议采用包括观察在内的支持性治疗;散发的、持续时间长的荨麻疹应考虑采用适当的肌内或静脉注射H1受体拮抗剂,但用药后可能会发生嗜睡和(或)低血压;严重的荨麻疹考虑使用肾上腺素(1∶1000),成人0.1~0.3 ml(0.1~0.3mg)肌内注射;6~12岁患儿注射1/2成人剂量;6岁以下患儿注射1/4成人剂量。必要时重复给药。
图 3 造影剂所致荨麻疹
③支气管痉挛:氧气面罩吸氧(6~10 L/min),定量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气雾剂(深吸2~3次)。给予肾上腺素,血压正常时肌内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0.1~0.3 ml(0.1~0.3 mg),有冠状动脉疾病或老年患者使用较小的剂量;患儿用量0.01 mg/kg,最多不超过0.3 mg。血压降低时肌内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0.5 ml(0.5 mg),6~12岁患儿采用0.3 ml(0.3 mg)肌内注射;6岁以下患儿肌内注射0.15 ml(0.15 mg)。
④喉头水肿:氧气面罩吸氧(6~10 L/min);肌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成人剂量为0.5 ml(0.5 mg),必要时重复给药;6~12岁患儿肌内注射0.3 ml(0.3 mg);6岁以下患儿肌内注射0.15 ml(0.15 mg)。
⑤低血压:单纯性低血压:抬高患者双下肢,氧气面罩吸氧(6~10 L/min)。用普通生理盐水或林格乳酸盐快速静脉补液,无效时肌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成人剂量为0.5 ml(0.5 mg),必要时重复给药;6~12岁患儿肌内注射0.3ml(0.3 mg);6岁以下患儿肌内注射0.15ml(0.15 mg)。迷走神经反应(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抬高患者双下肢,经氧气面罩吸氧(6~10 L/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6~1.0 mg,必要时于3~5 min后重复用药,成人总剂量可达3 mg(0.04 mg/kg);患儿剂量0.02 mg/kg(每次最大剂量0.6 mg),必要时重复给药,总量不超过2 mg。用普通生理盐水或林格乳酸盐快速静脉内补液。
⑥全身过敏样反应:向心肺复苏小组求助;必要时行气道吸引;出现低血压时按上述处理低血压的方法处理给予抗组胺药物。
9
碘对比剂迟发性不良反应
造影剂注射后1 h至1周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不良反应。造影剂给药后可出现各种迟发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骨骼肌肉疼痛、发热),但许多症状与造影剂应用无关,临床须注意鉴别;与其他药疹类似的皮肤反应是真正的迟发性不良反应,通常为轻度至中度,并且为自限性。迟发性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对症治疗,方法与其他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治疗相似。
10
晚迟发性不良反应
为通常在造影剂注射1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偶见于未经治疗的Graves病或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年老和(或)缺碘者。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孔令秋
本文来源:孔较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