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后,预防缺血事件复发是一个主要的治疗目标,而新发心衰也是心梗的另一重要并发症。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强调,在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取得进展的当今,心梗后心衰风险仍很高,是心梗复发风险的6倍。
即使是无心衰病史、入院时未发生心衰、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也相当高。在没有心衰病史的患者中,23.8%在出院3个月内突发心衰。
心梗后发生心衰的患者的预后比未发生心衰的患者差,死亡、全因再住院和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明显更高。
合并症包括高血压(89%)、血脂异常(87%)、2型糖尿病(48%)和慢性肾病(34%)。
17%有心梗史,23%有心衰史;63%的患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搭桥手术。
6210例患者完成了1年随访,413例(7%)患者死亡,1730例(27.9%)全因再住院,735例(11.8%)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234例(4%)心梗复发。
在没有心衰病史的患者中,1160例(23.8%)在出院3个月内突发心衰,其中LVEF < 40%、41%~49%和≥50%的患者分别占42.2%、26.7%和31.1%。
研究者分析,心梗复发率低于心衰发生率可能有几个原因。
目前心梗后二级预防策略改善,预防了复发性缺血事件。然而,继发于初始缺血事件的心肌损伤和瘢痕形成不完全受这些干预措施的影响,导致持续心肌功能障碍,尽管血运重建术和未复发临床缺血事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在心梗后高危人群中具有降低死亡率和逆转心室重构的作用,从而降低心衰风险。
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患者服用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但MRA使用一直不足,这可能导致心衰的残留风险很高。
研究还发现,在2179例LVEF≥50%且住院期间没有心衰的患者中,257例(11.8%)发生心衰,77例(3.5%)心梗复发,心衰发生率是心梗复发率的3倍多。
研究者分析,尽管心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但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等其他促进机制持续存在,并可能导致心衰。研究发现,在LVEF正常的患者中,心梗后发生心衰的患者NT-proBNP/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心衰的患者。微血管功能障碍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二级预防药物或血运重建策略的影响,并且微血管功能障碍促使内皮损伤、小动脉重构、间质纤维化和微梗死,通常表现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进行性心室功能障碍。确定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的治疗靶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梗后心衰残留风险。
HFrEF一直是心梗后心衰的主要表型,该研究中,HFrEF占所有新发心衰的三分之一以上。研究者指出,从预后角度来看,心梗后LVEF表型不太重要,因为所有LVEF类别的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是相似的。
研究者表示,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心梗后心衰发生的机制,特别是LVEF正常的患者,制定针对心功能保护和降低心梗后心衰风险的治疗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天刚等研究发现,STEMI患者介入治疗后,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的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相对损减严重的患者远期心衰风险升高。
研究者指出,斑点追踪技术测量GLS可弥补左心射血分数的不足,可同时提供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信息。
来源:[1]Incident heart failure and recurrent coronary events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ur Heart J. 2025 Jan 28:ehae885.
[2]王岚,马玉良, 朱天刚, 等.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损减对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 451-455.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05.004.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中国循环杂志>,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