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报告
68岁女性患者,因“双眼白内障术后视力逐渐下降一年余”,以“右眼囊袋皱缩综合征”收入院。两年前,患者因“双眼白内障”在外院先后行“Phaco+IOL植入术”。
术后右眼反复发炎(具体不详),并多次行甲强龙球周注射。一年前双眼视力逐渐下降,以右眼明显。眼科检查:VODCF/50cm,VOS0.12,双眼眼压在正常范围,角膜透明,前房深度适中,瞳孔大约3mm,对光反应(+)。
扩瞳后检查:右眼晶体前囊膜孔约2X4mm,孔周囊膜混浊厚实,囊袋内IOL三个攀卷曲,IOL位置偏后,后囊不均匀混浊,眼底窥不清。左眼晶体前囊孔直径约5mm,IOL在位,颞上方IOL攀卷曲,后囊混浊,眼底未见特殊。
诊断:
治疗:
1. 右眼原撕囊孔机化膜剪除,扩大前囊口,展平IOL,清除残余晶体皮质及机化物;2. 双眼YAG激光后囊膜切开。
术后情况: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1.0。
图2. 右眼前囊口剪开双眼YAG激光后囊膜切开后,双眼人工晶体展平,瞳领区透明,视力明显改善。
焦点问题:白内障术后囊袋皱缩综合征的预防及处理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已成为白内障的首选术式,连续环形撕囊是手术的重要步骤,它可有效地防止后囊的破裂,保证晶体核的原位乳化,有利于人工晶体的囊袋内植入,最大限度地保持IOL的中心位置。
但随之而来也发生了一些较为少见的术后并发症,囊袋皱缩综合征是其中之一,表现为撕囊区面积和晶体囊袋赤道部直径的缩小、前囊浑浊、IOL偏位、倾斜或脱位,影响患者的视力、阻碍对眼底的检查和治疗。
如果IOL脱出囊袋接触到角膜内皮,则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角膜浑浊等严重的后果。囊袋皱缩综合征(CCS)的发生率为1.4%~14.0%,多发生在术后3至30周,3个月以后囊袋收缩减慢。
CCS发生的影响因素有:
2. IOL的材质及设计等也会对CCS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3. 与撕囊区直径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撕囊直径越小,晶状体前囊膜混浊和皱缩越明显。有研究认为,撕囊区直径>5.5mm,在术后的前囊膜开口面积变化中呈扩大趋势,而撕囊区直径<5.0mm,术后前囊膜开口面积则逐渐缩小
4. 其他眼部及全身情况,如萄膜炎、RP、糖尿病等患者白内障术后CCS发生率也较高。
该例患者主要是因撕囊口过小引起前囊膜皱缩,进而发生IOL攀的卷曲,使晶体光学面移位。前囊口过小,囊袋内的残留物质及炎性代谢物潴留囊袋造成反复的炎症,加重前囊膜的皱缩及后囊膜的混浊,多重因素导致视力不佳。
为避免出现术后囊袋皱缩综合征,医生应注意选用CCS发生率低的亲水性IOL,撕囊的直径在5.0-6.mm之间,术中轻柔操作,避免虹膜及悬韧带的损伤,彻底清除前囊膜下的晶体上皮细胞,术后使用非甾体类眼药水,有效地减轻眼部炎症,防止前囊膜皱缩。
对于术中撕囊口较小的患者,应在术后密切观察,如果发现CCS相关症状,应及时预判,早期行前囊膜切开即可减少严重的CCS的发生。对一些严重病例,可行手术剪除前囊口纤维膜,复位IOL,处理后发障。
声明:本文转载于<e讯视界>,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