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后踝骨折(PMF)的手术适应症
PMF 固定的典型适应症是侧位X线片移位大于2 mm,骨折块大小大于胫骨平台的25-30%。这背后的基本原理是距骨后半脱位的风险明显增加和功能结果较差。2011年,对于治疗PMF的思维开始发生变化,当时发表了一项针对 401 名外科医生的调查,只有29% 的医生使用大于 25% 的阈值作为固定的指标,56% 的医生回答说固定的适应症取决于“稳定性和其他因素”。本文将讨论这些影响固定适应症的各种因素及其目前的证据。
二
后踝骨折大小的测量
PMF的大小通常与受累胫骨平台的百分比相关来测量,并在踝关节X线侧位片中评估。
三
后踝骨折块大小与距骨半脱位、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功能以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关系
1.后踝骨折块大小和距骨半脱位关系
2.后踝骨折块大小与踝关节功能评分
徐.等人,共评估了102名患者,按后踝骨块大小划分:小于10%、10%-25% 之间,大于25%,得出的结论是 AOFAS和VAS量表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另一方面,Abarquero-Diezhandino等人,在一项仅包括通过传统方法间接复位的患者的研究中,在大于关节表面25% 的片段中观察到较差的 AOFAS 评分;然而,他们发现SF-36健康调查表(SF-36) 或休息时的 VAS评分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最近,在一项为期七年的回顾性随访研究中,Neumann和Rammelt发现骨折块大小与Olerud Molander 踝关节评分(OMAS)、AOFAS 踝关节和后足、足部功能指数(FFI) 或 SF-36 之间没有相关性。其他研究还报告说,根据骨折块大小,功能结局没有差异。
3.后踝骨折块大小与创伤性关节炎关系
4.后踝骨折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关系
Ogilvie-Harris在尸体研究中发现下胫腓后韧带提供41.4%的韧带稳定性,是构成下胫腓联合韧带三者中最重要的韧带。Gardner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使用10具尸体标本创建4°旋后外旋损伤的骨折模式,随机比较了后踝骨块固定与下胫腓螺钉固定,结果显示后踝固定的韧带稳定性恢复了70%,而下胫腓螺钉固定组仅恢复了40%。类似地,一项对198名患者的研究比较了前入路(间接复位)和后入路(直接复位)进行后踝固定,发现后入路组的韧带稳定性恢复了97.9%,是间接固定组的13倍。与此一致,Neumann和Rammelt在对100名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得出结论,后踝骨折的固定显著降低了需要下胫腓螺钉固定的情况(p = 0.010)。因此,Bartoníček建议固定所有涉及腓骨切迹的骨折块。
四
后踝骨折块塌陷与台阶变化
后踝关节面台阶的存在是文献中广泛研究的一个因素。Xu等人在2012年报道,超过1毫米的台阶错位与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较低、患者满意度较低以及更严重的创伤后关节炎相关。2018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169名患者,发现超出1毫米的台阶错位,无论骨折块大小如何,都是关节炎发展的风险因素,进而导致较差功能。Drijfhout Van Hooff等人在他们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关节内台阶错位≥1毫米与关节炎的发生频率增高有关。Kang等人发表的研究显示,台阶错位超过2毫米时,患者在6个月和12个月的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和AOFAS评分均较低。尽管关于1毫米或2毫米的界限尚无共识,但Rammelt等人的最新回顾建议在台阶错位≥2毫米时采取内固定。
(A) 对踝关节矢状面CT扫描中的关节内台阶错位进行评估。
(B) 一名46岁男性患者因扭转和轴向压缩机制导致踝部受伤。矢状面CT切片显示胫骨下端凹陷骨折
五
后踝骨折的手术入路
传统的 PMF 前路固定,方法需要通过踝关节背屈和前后螺钉固定,通过韧带间接复位。其优点是可以在仰卧位和微创方法将骨折固定。然而,它的缺点是难以获得解剖复位,无法取出凹陷骨折块或是复位。目前后入路优点是可以直接复位,因此可以进行解剖学复位、稳定的钢板/螺钉固定和骨折碎片去除。但这手术入路的缺点是存在神经血管结构损伤的风险。
(A-D)使用改良后内侧仰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固定的III型后踝骨折患者的术前和 (E-H) 术后 X 光片和 CT 扫描
六
总结
总之,后踝骨折可通过CT评估骨折块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后踝的固定应该是手术的第一阶段,因为它有助于腓骨复位,并且还可以评估侧位片关节表面的复位质量。另外通过腓骨骨折窗口或是内踝骨折窗口可以评估复位质量。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翔宇大鸾,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