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视力损失的主要原因。DR治疗的核心是基于疾病的具体特性和严重程度,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本文对国内外DR治疗药物相关的最新指南、共识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医疗卫生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
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使用降糖、降压、降脂药物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DR发生和进展风险的目的。
1、降糖药物: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TZD)、α-糖苷酶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2、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五类降压药物。为达到降压目标,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3、降脂药物:主要包括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的贝特类药物和烟酸类药物3类药物。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有效改善DR的严重程度,是目前治疗DR的一线药物。一般经过玻璃体腔注射给药,常用的是抗VEGF单抗药物,如雷珠单抗(ranib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和贝伐单抗(bevacizumab)。此外还有融合蛋白类药物,如康柏西普(conbercept)。目前循证证据中未发现单抗类和融合蛋白类药物在治疗DR的收益和风险上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抗VEGF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玻璃体内注射或通过生物相容性眼内植入类固醇物质(曲安奈德、氟卡因奈德、地塞米松磷酸钠)进行抗炎治疗能取得一定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3种类固醇药物均被报道可能与白内障紧张和眼内压升高风险有关。因此,皮质类固醇通常被作为二线DR治疗药物使用。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和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在2021年发布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基于病证结合的方法对治疗DR的对药、角药、专病专方、单味中药和中成药进行了归纳整理。复方丹参滴丸是当前我国仅有几个获批用于DR治疗的中成药之一,主要成分是丹参、三七和冰片,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散结、调和气血、养血安神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视网膜,从而减轻DR病情。此外,复方丹参滴丸还具备调节血脂的作用。由于复方丹参丸滴丸既能通过降低血脂水平控制DR危险因素,又能促进视网膜病变修复,因此在DR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被众多指南共识和专家学者推荐。
1、控糖、控压、控脂是DR防治的基石,应特别重视“三控”策略的早期实施。大量循证证据显示良好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有助于阻止DR的发生,减缓增殖期病变发生进程。
2、抗VEGF药物整体分为两类,单抗类和融合蛋白类,但作用靶点相同,临床上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化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一线治疗药物。
3、皮质类固醇药物是抗VEGF治疗无效患者的可选之法,常作为DR的二线药物使用,但需密切关注可能带来的白内障紧张和眼内压升高风险。
4、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的中成药物在防治DR方面彰显出独特优势,可与临床DR西医治疗方案联合应用,丰富DR治疗手段,造福更多患者。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眼在线”,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点击下方名片 快速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