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原文: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学组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损伤学部 等.髋臼四边体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3)[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3,16(06):481-492.
1
目前普遍认为,四边体的解剖界限是:上界为弓状线,下界为坐骨垂直体底部坐骨结节上缘,前界为闭孔后缘,后界为坐骨大切迹(图1)。四边体解剖部位深在,包括但不限于髋臼的最内侧壁,形成了髋臼的大部分关节面,也属于骨盆重要的组成部分,毗邻髂外血管束、闭孔神经血管束、“死亡冠”、坐骨神经、臀上/下动静脉等重要结构,内侧有膀胱、子宫、输尿管、肠管等盆腔脏器。四边体解剖结构复杂且位置特殊,目前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数据仍较少,因此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中的难题。
从生物力学特性上看,髋臼窝顶部是髋臼的主要负重区,四边体是负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股骨头与主要负重区的接触、防止股骨头向内侧移位突入盆腔的作用。人体在站立位时,负重力线由L5、骶骨经骶髂关节下传至四边体,经阻挡作用,股骨头滑移至髋臼窝顶部负重区,髋关节压力均匀分布在髋臼负重面上。四边体一旦发生骨折,就会导致关节对应关系改变、股骨头与髋臼力学失衡,引起髋臼整体力学失衡,如骨折复位不良,关节负重面减小、应力集中,则会加速关节软骨变性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因此,四边体骨折的力学研究对髋臼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边体骨折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四边体骨折不等同于累及四边体的骨折,如横行骨折、前柱骨折、后柱骨折、部分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部分 T 形骨折和部分双柱骨折等,均不属于本指南所定义的四边体骨折。如同髋臼的前壁或后壁,四边体作为髋臼的最内侧壁,四边体骨折可以单独发生,亦可伴发前柱或后柱骨折,或同时合并关节面的压缩,从而可以划分为前后柱+四边体骨折、前柱+四边体骨折、后柱+四边体骨折和孤立的四边体骨折四种类型;同时伴或不伴有关节面的压缩。
四边体骨折诊疗的相关临床问题
临床问题1:四边体骨折的诊断标准
推荐1:四边体与前后柱部分或完全分离的髋臼骨折称为四边体骨折。即存在使四边体与前后柱分离的骨折线,才可诊断为四边体骨折,四边体可与前、后柱中的一个柱(通常是后柱)存在部分连接,同时四边体本身可以是简单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推荐等级C级)
临床问题2:四边体骨折的损伤机制
推荐3:四边体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或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常伴发以前方骨折类型为主的髋臼骨折。(推荐等级C级)
临床问题6:四边体骨折的治疗原则
推荐6:四边体骨折的治疗原则基本与髋臼骨折相同。保守治疗方式包括牵引和早期进行性负重锻炼;手术治疗方式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主,目标是解剖复位、恢复头臼匹配及髋关节的稳定性。少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由于并发症、粉碎性骨折和关节面塌陷难以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或髋关节部分置换术。(推荐等级C级)
推荐7:四边体骨折的手术入路建议采用腹直肌旁/外侧入路、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改良Stoppa入路及 扩大二窗的髂腹股沟入路。(推荐等级B级)
推荐8:四边体骨折的固定策略是框架+(部分/完全)阻挡,即在“框架”固定实现前、后柱稳定的基础上,对四边体进行部分或完全阻挡,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通道螺钉、动态前路接骨板-螺钉(排钉)、钢丝捆扎、阻挡接骨板(耻坐接骨板、髂坐接骨板)、个性化D打印阻挡接骨板及各种特殊的四边体一体化解剖接骨板等固定方式。(推荐等级B级)
推荐9:影响四边体骨折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是否高龄、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是否伴有严重的软骨损伤或缺损、是否存在关节面的压缩、是否存在股骨头内移趋势、手术是否对四边体进行了有效的柱稳定和必要的阻挡。(推荐等级C级)
2
文献全文
声明:本文转载于<骨科青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