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就拿眼科医生来说吧,时间做得久了,总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病。
不久前,在门诊遇到一位中年病人,主述偶尔会出现畏光现象,既然是偶尔,那意思就是并不总是这样。双眼轻度近视,都没有超过100度,矫正视力也很好,都达到了1.0。双眼的前节检查是正常的,眼底视网膜平伏,但中心凹反射不是很清楚,但这在这个年龄段的正常人中是很常见的。右眼的Drusen是显而易见的,但并没有对视觉产生明显影响,这显然不能解释患者在视觉感觉方面出现的问题。
假如患者有畏光,假如眼前节没有诸如角膜、虹膜等炎症,眼底病医生往往会想到视锥细胞营养不良。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检查,并不支持这一疾病诊断。患者所描述的,仅仅是正常人偶然出现的一种无足轻重的“敏感”现象吗?
散瞳看看。经过仔细检查,右眼黄斑区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围绕着中心凹,出现了一个淡淡的同心脱色素环,玻璃膜疣位于环内。左眼底并没有看到这种改变,看上去是正常的。在en-face analysis影像中,在IS/OS椭圆体复合体层面,右眼出现明显的斑点样弱反射环,左眼尽管彩色眼底像上并没有看到异常,但也出现了半环状斑点样弱反射环。
这种病叫良性同心环状黄斑营养不良(benign concentric annular macular dystrophy, BCAMD),曾经被形容为“古怪的病”。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染色体6p12.3-q16的基因突变引起。其特点是呈“牛眼”状黄斑伴色素减退,很类似氯喹视网膜病变。脱色素环附近可以看到小玻璃膜疣。对于大多数病例来说,视力基本是完好的。然而对至少10例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进展性周边骨针样视网膜病变,ERG表现出锥杆细胞功能不良样改变。
疾病晚期,可见蜡样视盘苍白,周边毛细血管萎缩,动脉闭锁,此时可考虑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进展性视力下降、夜盲和色觉减退有关。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时,彩色照片上的“牛眼”样改变,显示一种类似“牛眼”的窗样缺损环,萎缩区呈强荧光,而眼底自发荧光影像与其正好相反,萎缩的区域呈弱自发荧光。OCTA的en-face analysis检查功能对诊断是有帮助的,明显的环状改变,表现为斑点样环状弱反射,假如另一只眼的彩色照片是正常的,常可以早期显示半环状斑点样弱反射。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王富彬眼科”,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