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平足以足纵弓塌陷或消失为主要特征,合并有后足外翻,距骨头向内侧向跖侧倾斜,跗中关节的成角外展,前足的旋后,同时跟腱或腓肠肌的挛缩可以进一步加重后足的外翻。
成人平足相当普遍,患病率约为5-10%。既往文献提出了不少概念,包括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 (AAFD)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 (PTTD)、复发性距跗关节半脱位(RTTJD)、距周半脱位(PTS)。近来,有学者以距下关节不稳定来描述平足的本质。2020年最新的专家共识已建议采用渐进性足塌陷畸形(PCFD)的新命名。
其中一部分出现站立或行走疼痛、步态异常、运动能力受限等症状称为平足症,此时需要临床干预。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平足症就诊者越来越多,掌握其诊治逐渐成为骨科医师的一门必修课。
病因
平足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包括弹簧韧带功能不全、胫后肌腱功能障碍、创伤后骨折脱位、炎性关节病、神经肌肉疾病、先天性跗骨联合、先天性垂直距骨等。
诊断
患者抱怨足弓或足底内侧的疼痛。随着症状的进展,患者出现足外侧的疼痛。活动时疼痛常常加剧。外观常能给予临床医师重要的信息,临床医师细致观察患者的大体通常能获得初步的诊断。判断畸形的柔性、痉挛性还是僵硬性对于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体检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提踵试验、腓肠肌挛缩试验等。此外,还常观察到患者步态异常、鞋底异常区域磨损。
足部的标准负重X光片是评估的关键。侧位片距骨第一跖骨角>4°提示平足,15°-30°为中度,>30°为重度。距骨轴线与第一跖骨轴线相交之处即足弓塌陷的顶点。正位片距骨第一跖骨角若偏向第一跖骨内侧成角即提示前中足外展。侧位距跟角>45°提示后足外翻;前后位距跟角>30°提示后足外翻。跟骨倾斜角(Pitch角)一般为18-20°,小于该度数提示平足。距舟覆盖角正常值<7°,大于7°提示距骨横向半脱位。2020年的专家共识强调了负重成像的必要性,其中,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和距舟(TN)覆盖角的重要性得到一致的认可。CT和MRI则可提供更多细节。判断下肢特别是踝关节及其远端力线极其重要,尽管大体和负重位X片能提供大致的判断,负重CT已开始在临床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内侧足纵弓塌陷。图源:10.5435/JAAOS-D-21-00008.
后足外翻(黄线)。多趾征(红框)。图源:10.5435/JAAOS-D-21-00008.
左足提踵试验阳性,后足仍然外翻、足弓仍然塌陷。图源:10.5435/JAAOS-D-21-00008.
胫骨后肌腱肌力评估。图源:曼氏足踝外科学.
正位片第一跖骨距骨角(黄线)和距舟覆盖角(红线)提示前足外展。侧位片第一跖骨距骨角(黄线)提示内侧纵弓塌陷。图源:10.5435/JAAOS-D-21-00008.
除扁平足外,距舟关节和距下关节处出现关节炎。图源:10.5435/JAAOS-D-21-00008.
分期及治疗
尽管最新的专家共识对渐进性足塌陷畸形(PCFD)的分期分级已经提出,但相应的治疗流程和验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故而下面我们还是基于经典的Johnson&Strom临床分期法(Myerson改良)讨论其治疗。手术的首要目标是建立稳定且力线正常的跖行足,其次才是尽量保留关节活动。
最新的专家共识对渐进性足塌陷畸形(PCFD)的分期分级。图源:10.1177/1071100720950722.
分级 |
特点 |
治疗 |
I期 |
足内侧疼痛;胫后肌腱走行压痛; 无明显平足畸形。 |
保守治疗(加强足部内、外肌的锻炼,支具治疗,制动等); 3-6 个月后症状持续,考虑胫后肌腱清创术。 |
II期 |
柔性平足(后足外翻畸形可纠正); 又分IIA期和IIB期,区别在于距骨周围外侧半脱位是否>30%。 |
保守治疗;3-6 个月后症状持续,考虑手术。 后足外翻→跟骨内移截骨术; 胫后肌腱退行性改变→踇长/趾长屈肌腱转位固定术; 前足外展→外侧柱延长术; 弹簧韧带功能不全→弹簧韧带、内侧韧带修复紧缩术; 腓肠肌/跟腱挛缩→腓肠肌松解/跟腱延长术; 后足畸形纠正后残留前足僵硬性旋后畸形→Cotton截骨术; 距下关节制动术应用于成人平足症跗骨窦疼痛发生率和去除率较高,故而仍有争议。 |
Ⅲ期 |
僵硬的后足外翻畸形; 足外侧撞击; 可出现足关节炎。 |
关节融合术(距舟关节融合术、距舟距下双关节融合术、距舟距下跟骰三关节融合术)。 |
Ⅳ期 |
僵硬的后足外翻畸形; 三角韧带功能不全导致的踝关节外翻畸形; 多伴有足、部踝关节炎。 |
Ⅲ期治疗措施基础上+矫正踝关节外翻畸形(三角韧带修复/重建术、踝关节置换术、踝关节融合术)。 |
声明:本文由供稿单位提供,作者C同,授权本平台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