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骨科医生而言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始终是很有挑战性的外科手术。由于患者骨质疏松,内固定把持力降低导致手术失败率高。同时,老年人合并症多,导致骨折后一年的死亡率几乎达到1/3,术后只有20%左右的患者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这些都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经济负担。
目前主流的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是髓内钉固定。提到髓内钉内固定,在此提供一些有用的技巧和方法,目的是使髓内固定获得更好的结果。(仅是个人观点,如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各位战友批评指正!)
髓内钉需要保证头颈螺钉的尾部在股骨外侧皮质至少露出3-5毫米,这样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出现头颈骨块进一步塌陷时,头颈螺钉才容易向外滑动。
相反,如果头颈螺钉的尾部进入了股骨外侧皮质的内侧(髓腔),在骨折进一步塌陷的过程中,外侧皮质上的钉孔就可能与头颈螺钉的尾部不匹配,导致向外滑动受阻、嵌顿,从而极大的增加头颈螺钉穿透关节面进入髋关节的风险。
主钉的钉尾在大转子的进钉点处,必须稍微突出一些,这样主钉在该部位的把持力,能避免股骨干的内移。
如果钉尾埋在松质骨中,它将摆动(toggle)、向内移动,最终导致不稳定、骨不连、内固定失败。
可以通过安装额外的尾帽,来使主钉钉尾突出于进针点之外。
在进针点没有固定作用的较短主钉,导致不受控制的内移、断钉。
髓内钉远端锁钉具有多种锁定模式,静态锁定(斜向锁定、垂直90度)和动态锁定。我猜想绝大多数术者都是斜向静态锁定。
虽然很多文献表明,将远侧交锁螺钉置于静态预后很好, 但在少部分人,骨的吸收比正常人会更多一些,往往需要在6周之后再进行动力化。与其这样的进行二次手术,还不如一开始在手术的当天,就将远侧交锁螺钉打在动力位。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将所有的远侧交锁螺钉都打在动力位(dynamic locking)。
一般认为静态锁定固定有助于维持骨折的长度、增加骨折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者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动态加压固定则可以保证骨折轴向移动,促进骨折端的加压和愈合。置入静态锁定螺钉虽然可以明显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强度和旋转稳定性,但是锁定螺钉承受较大的应力集中,易于出现螺钉断裂和失败;而采用动态加压固定时交锁螺钉发生断裂时所承受的载荷要明显高于静态锁定固定。(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应该选用优秀生产厂家制造的优质产品,这样,一是产品质量有保证,二是如果因质量问题出现相关并发症,可以通过激光商标追溯;而不是为了节省一点花费,选用不知名厂家的低质量仿制产品。
取钉时需要毁坏才能取出临床上并不少见。
要避免与因金属质量和内固定强度相关的并发症。最后,经过坚强稳定的固定后,应动员病人早期活动,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使用助行器帮助负重,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长期制动的并发症。一旦病人开始行走了,就会激发他的昂扬斗志,也会积极配合进行恰当的康复治疗。
声明:本文来源骨科青年,仅为交流学习,所有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