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超过正常恢复时间的疼痛,通常持续至少3个月,组织创伤后的慢性疼痛较为常见,可能对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持久的影响。创伤通常会致关节僵硬和疼痛,也可能出现肿胀感,慢性创伤后疼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8)》(2018年)中指出,慢性创伤后肢体疼痛一线药物推荐5%利多卡因贴剂、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曲马多、辣椒素乳膏,二线药物推荐双氯芬酸凝胶,三线药物推荐低剂量缓释阿片类药物。
一
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是将药物制剂直接作用于损伤和疼痛局部,使药力发挥局部作用的治疗方法,有局部浓度高、局部起效快、系统暴露量少、全身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使用较多的是膏药、药膏。如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外用局麻药物等。
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如双氯芬酸凝胶可抗炎、镇痛、消肿等,其能迅速、有效减轻轻、中度疼痛,尤其是急、慢性炎性疼痛等,镇痛疗效显著,其他还有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洛索洛芬钠贴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禁用于皮肤有伤口、皮疹及局部有感染等时。
钠通道阻断剂利多卡因通过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而显著减少疼痛,并能降低外周敏化,如5%利多卡因贴剂,其可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尤其伴有皮肤痛觉超敏者。使用时需避开水疱、糜烂及毛发部位。
二
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
如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①抗惊厥药物
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通过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α2δ亚基结合,减少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和P物质释放而发挥镇痛作用,还可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可用于控制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能改善放电样疼痛或电击样疼痛、枪击样疼痛或针刺样剧痛、撕裂痛、烧灼痛等,同时可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碍。
加巴喷丁是第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疗效存在封顶效应;普瑞巴林是第二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增强了与α2δ亚基的亲和力,不存在封顶效应。
加巴喷丁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和头晕。普瑞巴林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头晕、嗜睡、外周水肿和体重增加,通常有剂量依赖性。使用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
②抗抑郁药物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TCAs)如阿米替林等,及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能镇痛与抗抑郁焦虑,可用于控制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能改善麻木样痛、烧灼痛、坠胀痛等,同时改善心情和睡眠。
TCAs可致心脏反应如窦性心动过速、心室异位搏动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等。避免用于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者。禁用于严重心脏病、近期有心肌梗死发作史者。
SNRIs可增加出血风险等。禁止与5-羟色胺强化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因会出现中枢5-羟色胺综合征。
三
曲马多
曲马多为中枢性强效镇痛药物,为弱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还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而镇痛、抗抑郁焦虑,适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可用于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其能显著缓解针刺痛、烧灼痛,并减轻痛觉超敏现象,但对闪电样、刀割样疼痛效果不明显。
可引起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癫痫发作、尿潴留等,其耐受性优于强阿片类药物。不宜与5-羟色胺药物(包括SNRIs)联用。
四
阿片类药物
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通过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μ、κ、σ阿片受体结合,抑制伤害性传入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适于中、重度慢性疼痛者,其可改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缓释剂型用于慢性疼痛的长期治疗。
可引起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嗜睡、过度镇静、皮肤瘙痒、谵妄、认知功能障碍、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便秘是最常见且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通常会持续发生于治疗全过程,呼吸抑制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punoka,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需授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