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整形手术
是在不影响鼻子的正常功能和生理状态下
不损伤支撑结构的前提下,达到预期的鼻外形美化的目标
-
上下外侧软骨间 -
膜性鼻中隔 -
穹窿部 -
内侧脚踏板 -
内侧脚间
图1:鼻尖弹性灵动的解剖结构
三、鼻尖下外侧软骨缓冲结构
图2:鼻尖下外侧软骨缓冲结构
鼻子的解剖结构包括皮肤组织、骨软骨支架、肌肉以及血管神经等。其中,在实际临床手术的操作中主要涉及到的是皮肤组织和骨软骨支架。骨软骨支架包含从上到下的鼻骨、中隔软骨、外侧软骨以及下方的鼻翼软骨,以上是鼻最基本的解剖结构,图二为外侧软骨。
四、鼻尖支架材料——鼻中隔
图3:鼻中隔的切取
鼻中隔软骨是传统的鼻整形材料,之所以选择鼻中隔车次骨做鼻尖支架材料,主要的原因是切取鼻中隔的切口与鼻整形的切口是同一个,操作比较方便。鼻中隔硬质度比较高是大家拿它来做鼻尖整形的支持材料的另外一个原因。
不同移植物与鼻中隔的关系
图4:不同移植物与鼻中隔的关系
鼻尖移植物主要分为三种:不固定型、半固定型和固定型。
鼻小柱支撑移植所采用的材料也有很多种,鼻中隔软骨(首先)、耳软骨、肋软骨或者是异体软骨。
1、不固定型是内入路切口,放置在内侧脚之间。
2、半固定型主要是开放式切口入路的方法,缝合在内侧脚上进行固定:移植物要与鼻棘之间保持2~3mm的软组织垫,半固定型不能放在鼻棘上,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
3、固定型的所用的材料跟之前的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它的移植物要固定在鼻棘上,这种固定型的优点:力量很强,更稳固的支撑鼻尖,增强鼻尖突出度,还能有效的帮助延长鼻长度。
鼻中隔夹持代价(单、双侧)
五、模拟天然鼻尖结构移植
“四脚架原理”
鼻尖拱形结构
保留膜性鼻中隔
保持鼻尖弹性
图5:四角架原理
六、遇到的问题分析和处理
绝大多数求美者是满意的
少数求美者出现了并发症
技术演化过程中遇到问题与解决之道
临床资料
返修
1459例中,与手术技术相关需要修复的患者56例:返修率3.8%
鼻小柱偏曲(鼻孔不对称):18(1.2%)
鼻尖软骨显形: 17(1.1%)
鼻尖过尖: 4(0.2%)
露鼻孔: 2(0.1%)
鼻小柱悬垂: 1(0.06%)
鼻小柱软骨脱垂: 2(0.1%)
其他: 12(0.8%)
返修率随着技术的成熟在逐年下降
在该项技术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1.耳软骨天生弯曲,如何矫正?
2.耳软骨柔软,如何获得足够的支撑力?
3.如何控制鼻尖旋转和偏曲?
4.供区软骨切取后,如何预防耳郭变形?
5.耳软骨是否会因为吸收而导致远期鼻尖变形?
预制直挺的鼻小柱支撑移植物
固定在双侧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
不与鼻中隔软骨夹持固定
图6:鼻小柱固定
2.如何用鼻背防旋转移植物在延长鼻尖的同时,获得足够的支撑力?
将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从鼻中隔软骨的侧面移到了背侧
一端固定在鼻中隔的背侧另一端固定在双侧下外侧软骨的头伙
不与鼻中隔软骨夹持固定
图7:案例图
3.如何防止鼻小柱偏曲和鼻孔不对称?
通常认为是耳软骨支撑力不足所致
但实际是:
鼻中隔尾侧端过长
鼻中隔尾侧端偏曲
鼻小柱移植物过宽
端端缝合成角
鼻棘周围软组织剥离不到位
图8:案例图(鼻中隔尾侧端过长)
4.如何防止鼻尖耳软骨显形?
移植物边缘不光滑一修饰软骨边缘
皮肤过薄一增加皮肤厚度(常规)
个体对移植物反应的差异性(预防性增加表面软组织厚度)
5.如何防止耳部供区的并发症?
并发症:
耳甲艇变窄变浅
切口瘢痕明显
对耳屏变形
颅耳沟变浅
耳郭挛缩畸形
图9:改良耳甲艇切取量
图10:明确切取和保留位置
5.耳软骨远期吸收率高可能是个误判
图11:用以前的软骨继续手术不影响
适应症
1.喜欢自然质感
2.不喜欢鼻子僵硬感
3.惧怕取肋软骨
4.肋软骨全部钙化者
非适应症
1.重度鞍鼻
2.重度短鼻
3.重度唇裂鼻畸形
4.双侧耳软骨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