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V)和分支血管(SB)同时或分别存在大于 50% 的狭窄。其中主支被分支分为:主支近端、主支远端。由于分叉处血液涡流及血管壁受到的剪切力增高,此处容易发生粥样硬化,其本身解剖因素,如分叉角度、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和有无钙化等均影响着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预后。
处理分叉病变主要策略有单支架和双支架术式。由于斑块移位及“分叉嵴”移位等产生的“铲雪”效应,单支架术在处理复杂分叉病变时易发生边支受累,病变越复杂(狭窄程度重、病变长度>10mm等)其边支闭塞风险越高,更容易发生恶性心血管事件,复杂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率低、预后差,一直是PCI的一个难题。
因此对于复杂分叉病变,一般首选双支架术,常用的双支架技术有:T支架、TAP、Culotte、经典Crush、mini Crush、DK-Crush等。有研究表明,对于真性分叉病变,双对吻挤压技术(Double kiss crush技术,以下简称DK-crush技术)有其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其挑战以及限制。现在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其主要操作步骤。
STEP 1
分支血管支架植入
STEP 5
最终对吻扩张
与第一次对吻扩张类似,再次将导丝及球囊送入分支,分别使用与主支远端及分支参考血管直径匹配的球囊进行扩张。
STEP 6
最终结果
注意事项:
2. 借助OCT、IVUS等腔内影像学技术,更有利于导丝定位,并明确病变情况,还可指导支架输送和膨胀;
3.在第二步时,可对病变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如钙化严重考虑旋磨,应用切割球囊等,预防后续球囊不能完全膨胀、支架送入失败等情况;
4. 球囊对吻首选非顺应性球囊,如无法送入,可以先用小球囊预扩支架网眼,再尝试非顺应性球囊通过;
5.在最终对吻前后应进行POT(近段优化技术),由于主支支架的大小是按照分叉远段来定的,而支架近段部分需要与主支近段大小相匹配(1:1)的球囊进行充分扩张。否则边支送入导丝可能会在支架边上通过,会导致主支支架变形,此外扩张充分也能够扩大覆盖在边支开口的支架网梁,因此在对吻前应进行POT。
而最终对吻后进行POT可以改善支架贴壁不良和较少边支开口支架网梁阻塞;
6. 最后结果一定要应用腔内影像学技术查看支架膨胀是否良好,边支靠口是否覆盖,支架边缘是否存在夹层等情况。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水平有限,可能还有不足疏漏,欢迎大家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