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冠心病又叫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其病因是由于血脂代谢异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逐渐沉积于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冠状动脉管腔变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现将冠心病常用药物做一总结。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近年来临床趋向于将冠心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慢性冠心病,前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后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和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绞痛(如X综合征)。
冠心病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症状、心电图、血脂、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脏超声等作出诊断,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它的检查创伤轻微,检查一般仅需10~20分钟,再根据血管情况选择进一步治疗方案。
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三种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心外科搭桥手术,其中的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
(点击查看大图)
硝酸酯类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药物之一,是抗心肌缺血的血管扩张剂的首选药物,其中硝酸甘油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缓解用药。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
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防止发生耐药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足够长(8~10小时)的无药期。硝酸酯制剂可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断剂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效果好。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所有冠心病患者没有禁忌证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对胃肠道的刺激,胃肠道溃疡患者要慎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或西洛他唑作为替代治疗。
抗凝药物通常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以及介入治疗术中。
溶血栓药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电图出现典型ST段抬高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者,如无禁忌证,应立即进行溶栓治疗。而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不仅无益反而有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STEMI常用溶栓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既有抗心绞痛作用,又能预防心律失常,长期服用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在无明显禁忌时,β受体阻滞剂是冠心病的一线用药。
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剂量应该以将心率降低到目标范围内。要求用药后静息心率降至55-60次/分,严重心绞痛患者如无心动过缓症状,可将心率降至50次/分。
β受体阻滞剂禁忌和慎用的情况有哮喘、慢性气管炎、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功能不全等。
PAD及严重抑郁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相对禁忌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谨慎使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对变异型心绞痛的疗效有争议,一般不应用。
他汀类药物冠心病在改变生活习惯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目标为: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1.8 mmol/L(70 mg/dl) -
极高危患者(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或ACS),治疗目标应为LDL-C<1.8 mmol/L(70 mg/dl) -
如某些患者LDL-C水平能降至1.4 mmol/L(55 mg/dl)以下,则不需减少药物剂量。
冠心病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病,患者除了要长期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之外,平时还应该注意饮食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等;生活作息方面应该保持心情平和,尽量做到不熬夜,不抽烟,不喝酒;避免剧烈运动,但是也需要适当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太极。
本文来源:综合逸仙药学V(作者:黄霄霄 陈楚雄)、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