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血栓栓塞发病率高居不下,比如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都知道服用药物预防血栓,但是常说的“红血栓”和“白血栓”,你搞清楚了吗?
一、“红白”血栓的区别
1. 白色血栓
简称“白血栓”,由血小板和白细胞组成,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多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聚集在斑块碎片上形成的小血栓。由于血小板呈白色,故肉眼观察“白血栓”呈黄白色,通常体积较小,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2. 红色血栓
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及红细胞,肉眼观察下呈红色,故称“红血栓”,发生于血流缓慢甚至停止时,其形成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因此,红血栓通常体积比较大;多见于房颤患者。
两者比较,“红血栓”多比“白血栓”大[1],造成血管堵塞面积更大,因此致死致残率更高[2]。
二、高危人群
1. 白血栓
白血栓发生血流速度较快时,以动脉血栓为主,多见于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时形成,因此,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人群都属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慢性炎症患者,吸烟、情绪波动较大人群也是高危人群。
2. 红血栓
红血栓发生于血流缓慢甚至停止时,因此多见于房颤患者,高血压、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衰等心脏疾病均是房颤的高危因素。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全球3350万房颤患者,换句话说,每200人就有1人患有房颤,而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倍,随着年龄升高,发病率逐步提高,而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房颤发病率高出世界水平,目前发病率约0.8%,中风是长期致残的首要原因,也是房颤病人第三大死因[3]。
超出87%的中风是血栓栓塞,大于90%的血栓形成起源于左心耳。这种血栓就是红血栓。
此外静脉血栓也多为红血栓,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乏、恶性肿瘤、先心病、肾病综合征、长期卧床、大手术后、肥胖和静脉曲张均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
三、治疗
根据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性质、大小等不同,治疗方式有所差别。
1. 白血栓——抗血小板聚集
由于白血栓体积较小,一般不易阻塞大血管,细小血管供应的组织范围相对较小,所以梗死范围相对小,损害程度相对较低,但也仅是相对,临床上仍要重视。
由于为血小板附着于斑块,所以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如阿司匹林。
2. 红血栓——抗凝
红血栓好发于房颤患者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此主要治疗方法为抗凝。
为预防房颤导致的“红血栓”,多选用传统抗凝药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4]。其中华法林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临床应用广泛,但存在起效慢、影响因素多、需定期监测凝血等缺点。新型口服抗凝药克服了华法林的上述诸多缺点,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少,无需定期测血、剂量稳定[5]。临床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针对性选用上述药物。
四、小结
综上所述,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针对的血栓类型不同,这也是房颤患者无论有无卒中风险,都不推荐单纯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卒中的原因。
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意识偏低。根据《中国脑卒中筛查调查》,已发生卒中的房颤患者中仅有2.2%曾使用抗凝药[6]。超过40%的房颤患者还在错误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卒中。因此,房颤患者的健康宣教任重而道远,加强抗凝意识,坚持服药,是预防卒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Quadros AS, Cambruzzi et al. Red versus white thrombi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Am Heart J. 2012 Oct;164(4):553-60. doi: 10.1016/j.ahj.2012.07.022.
[2] Keller, Karsten et al.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in-hospital mortality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moting factors of atrial thrombi - Results from the German nationwide inpatient sample and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Medicine vol. 98,4 (2019): e14086. doi:10.1097/MD.0000000000014086
[3]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1):916.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2.11.026
[5] Connolly SJ, Ezekowitz MD, Yusuf S, et al.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N Engl J Med. 2009, 361(12):1139-1351 .
[6] Guo J, Guan T, Fan S, et al. Underuse of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Am J Cardiol. 2018, 122(12):2055-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