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的每一份甲级病历,都满含着患者无助的眼神,绝望!
患者的压力来自于病例,医生的压力来自于病历。
有医生沙龙打油诗为证:
少壮不努力,老大理病历?
春眠不觉晓,病历惹得恼。
举杯邀明月,对影理病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理病历。
衣带渐宽终不悔,只要理得完病历。
秦时明月汉时关,病历未完人不还。
君问归期未有期,我在病房整病历。
僵卧孤村不自哀,过期病历跳出来。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理病历。
料得年年断肠处,理病历,倒扣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堆病历没个头。
停车坐爱枫林晚,我只静静理病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本万本压心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加班理病历。
近日,有一网友微博爆料:
在一家医院的电梯口,一女孩打电话,边哭边骂:“你是个骗子,你根本一点都不爱我”!然后又听到撕心裂肺的一句:“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给你写病历!”
对此,有网友调侃:对于医生来说,找个会写病历的比找个会洗衣服的强。
更有不少网友跟帖吐槽:
@cluoluo88:中国医生做假科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太多时间用来写病历!!!设想做个评分,年龄,性别肝肾功能正常者可少写病历!
@不休止的碎碎念:靠,被新系统玩坏了,有病,病历首页同页内编辑,居然不能复制粘贴,同一个地址,一个电话号码,还得手打几次,简直病入膏肓,明明可以几分钟办完的事情,非得弄成半个小时。可以好不夸张的说,中国医生至少有80-90%的时间都花在整病历上了。虽然医患关系那么紧张,的确应该多花时间搞病历,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拿来整病历,那就真的是病态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好好沟通。被这新系统整的,快原地爆炸了。
@沙小小竹:整病历整到怀疑人生,从来没有试过一个晚上连续整了将近20本病历,为啥中国医生文书工作这么鬼繁重!
病历,成了压在临床医生头上的一座无法自拔的五行山。而每年的这个时候,又到了卫健委医政科对各级医院医疗质量进行检查之时。
其中,一个重头戏就是抽查归档病历质量,交由他们组成的专家团逐项核查打分。
这些专家们对自己的同行病历,用最严谨细致苛刻的眼光,利用各种最新指南、引经据典,对被抽到医生的病历指指点点,以显示自己比他们更厉害的样子。
确实,慢慢分析,一一挑剔。这个就好比看悬疑小说,先知道凶手再开始看,自然就觉得凶手那么多破绽,主人公怎么没发现出来?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中国人容易非左即右,要么不认真,要么就认真过度成教条主义者。
中国的病历质量考核制度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越苛刻、详细的要求,就越脱离实际,倒逼医生们疲于应付各种文书与病历检查,甚至造“假”。
其实,这些“病历专家”内心明镜似的清楚,中国医生的病历确实经不起推敲。他们也明白,即使把自己换个位置,放在中国医院门诊3分钟,采集病史、分析病情、给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保证医患双方安全等,在医患比例失调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比其他医生好得更多。
而事实上,一个医生的医德,不仅要对得起病人,还要对得起同行和社会。
梁阿伦医生就曾经痛彻心扉的说过一个令人震惊又无比惋惜的病例:
一个4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反复头晕、心悸就诊于内科,内科诊断“缺铁性贫血”,多次将病人收住入院,多次输过血,长期补铁、纠正贫血等治疗。
最终,患者自己发现腹部有包块告知内科管床医生,请外科会诊后并转入外科,手术探查发现肿瘤直径约10cm,侵犯周围组织,并侵犯到了肝脏。虽然勉强把肿瘤完整切了下来,还切了部分小部分肝脏,但已经属于晚期肿瘤,预后极不乐观。
为什么不早点发现肿瘤?
为什么内科医生把“缺铁性贫血”作为最终诊断,而没有进一步追究什么病因导致缺铁性贫血,比如营养性缺铁,失血性缺铁,肠道肿瘤长期出血而导致失血性贫血?
为什么内科医生没有发现患者腹部巨大的包块?
梁阿伦医生认为:或许第一个内科医生没有给患者做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或许那时患者腹部包块还非常小,不足以通过人的手指将其检查出来;或许后来的医生都直接将第一个医生的诊断作为最终的诊断,不再继续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检查,甚至继续直接照搬原来的治疗方案,于是一年来都找不到真正的病因,无法真正治愈患者,最终或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患者肚子里越来越大的肿瘤。内科医了一年多的贫血病人,竟然是结肠癌患者!
对于这个病例,梁医生认为之所以造成误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与病案制度和电子病历模板化潜在的风险有关。
因为在中国病案管理法上,没有记载在病历上的事情,法律就视为不存在。但问题是,记载在病历上的事情,法律视为存在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吗?
这位结肠癌患者在发现腹部包块前,多次于内科住院的病历都是甲级病历,而每次住院大病历的体格检查都是从头查到脚的,腹部的视诊、触诊必然写着“腹部平软,未触及异常包块”!但写到的,未必做到,也未必是真的!
于是你无奈又悲哀的发现,甲级病历并不能避免误诊、漏诊!
梁医生严肃的指出:作为国家医疗、医院的管理者、检查者、监督者、指导者,真的不能以病历是否符合各项标准来衡量一个医院、一个医生的水平是不可靠的。因为你无法知道这份甲级病历的患者还有一个腹部包块漏诊了。
越详细,越严格,越苛刻的病历管理制度,在薄利多销的体制下,只会促使医生越来越忙,越忙越无法给病人更多的检查、更多的沟通、更多的思考,于是只能疲于写各种文书、病历书写——病历上写到的体格检查却没有实际做到的,理论上属于假病历。
在病历的苛刻管理要求下,有时太假,太过了。比如说,有病历管理者与监督者说,门诊病历不能写得太简单。但什么叫太简单,谁来界定?作为被检查者的医生,担心病历被查、被扣分,于是只能越详细越好,反正不过是移动鼠标键在病历模版上点点而已。这样倒逼的结果是,医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完善详细的病历,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对患者做有必要做的体格检查。扪心自问,现在还有多少的医生对病人认真细致的完成心脏扣诊?前几天出现的只有一个女儿的女士却被体检报告“流产7次,早产24次”的荒唐笑话,就是僵化教条下的闹剧。
梁医生还举了个例子:比如父母带着小朋友来看包皮的,病历写得满满的,查体从头查到脚,但可信吗?
写得满满的病历,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可能连小朋友的小鸡鸡也不曾看看。小朋友活蹦乱跳,一听说要割小鸡鸡的包皮,又哭又闹的,有必要做那么多查体吗?就看看小鸡鸡是包茎、包皮过长、还是正常包皮,看看包皮及龟头有无炎症、其他畸形等,不就行了吗?人家来医院的主要目的不就是看看小鸡鸡的吗?不需要做的,也应该不需要写,更不需要写一份假的病历。
然而,现实的无奈是,对于管理者而言,他可能更愿意相信一份写得满满的、各项详实的“假”病历!
于是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与环境下,医生的知识、技术、经验与劳动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而通过病历对医生进行管理与监督的制度却越来越苛刻、繁琐、重复啰嗦,于是越来越苦逼的医生只能被逼向教条化、功利化、机械化发展,而不是向人性化、个体化、人文化发展。
政府对医务人员病历书写的要求是一种强制性规范,规范本身并没有错,规范中的各项要点体现了规范医疗行为的愿望和经验总结。但是,强制规范各项细节是错误的,结果是八股文的再现。为应对政府检查,试问医疗机构中有多少辩证,值得推敲的病历?
沉重的病历书写压力,侵占了大量年轻医生大量本该临床的时间。如何书写病历本质上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是时候应该放权到各家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的临床实际去规定和负责。
天下医生苦僵化的病历规范久已!
如何让医生的时间回归到病人身上,如何让医生的价值得到尊重与体现,如何使医生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医生,如何使病历真实、客观,同时简单有效,是值得每一位医疗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孝感中心医院的徐勇刚医生痛斥:如同有阻生智齿之痛,他恨天恨地恨自己的痛斥:整天围着电脑整那些破病历,扣分,罚,丙级病历,根本就没有时间,哪怕去看一下病人。中国医生的每一份甲级病历,都满含着患者无助的眼神和绝望!
END
本文来源:江淮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