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德国骨科医生手术取髓内钉动图。
或许看完之后你和我都会想,到底骨科医生和木匠之间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骨科医生和木匠之间的故事。
我是一名骨科医师,我没有做过木匠。
那时我还在妇产科,每逢妇科手术旁边有骨科手术进行,隔着墙壁也能听到电钻、电锯、金属敲击的声音,大家就会打趣道:「隔壁又在装修了」
于是 「骨科 = 装修队 = 木匠」的印象就深入脑海,当时醉心肿瘤研究的我对这个科室有一丝鄙夷:「肿瘤学是基于现代生物科学知识的,而骨科学是基于牛顿时代便成型的力学」
我小时候老贪玩,喜欢敲敲打打,不好好学习,经常被父母威胁。
他们说,如果我不好好读书,长大只能去干刨木头活。于是我发奋学习,考取了大学。
毕业后,终于成了一名骨科医生。可是每当我做骨科手术时,我总觉得自己仍然像个“木匠”……
我们医院有位骨科医生。
他经常把自己比作木匠,手抡大锤,时不时还需要磋磋“别小看‘木匠’,这可是一门真正的手艺活儿!”
每次,一台手术在他的手中完美结束后,他都会自豪地跟科里的护士们强调做一名优秀骨科“木匠”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骨科医生,每周要做很多台手术。
很多人说骨科医生相当于三级木匠,可不是么,看看我们的手术工具:除了常规的刀剪钳针外,还有电钻、骨锤、螺刀和钉子等,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把断了的接上,把缺损的修补,把多余的去除……
最早想到用「木匠的手艺」来治疗骨折的又是谁呢?
最早使用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可以回溯到 1886 年,Hansmann 报道了一种用钢板螺钉固定骨折的器械和技术。现代内固定之父Albin Lambotte,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了骨折固定稳定性的重要性,并且设计了一整套手术器械和钢板螺钉。
另一位「之父」Robert Danis则始了从木匠到医生的伟大之旅,他仔细研究了骨折的愈合过程,发现如果骨折的两端完全恢复解剖位置,并且在断端施加压力,在愈合的过程中,不会形成骨痂而是直接愈合,这被 Danis 称为「自焊接」,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一期愈合。Dannis 提出的解剖复位、断端加压的原则,影响了之后几十年内的骨折固定理念......
了解完骨科医生与木匠的历史渊源,那现在骨科医生的一天都是怎样度过的呢?
医生的生活已经很枯燥,骨科医生尤甚。
手术时间长,脊柱侧弯手术一站就是一天。
参加过最长一台手术从早上8点开始到把病人送入ICU已经凌晨3点多了。
下台第一件事就是去厕所,然后就是在休息室的沙发上把自己放倒;急诊手术多,一晚上连着来几台急诊是常事,做完急诊手术天都亮了,匆匆眯一小会又开始第二天的住院病人手术。
我的朋友们不理解,劝我说“病人是做不完的,何必拿自己的健康换别人的健康?”有时候想想也是,真累啊,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但我一直记着我的老师告诉我的话「对于医生来说,也许这个病人只是你救治过的成千上万病人中的一个;但对于病人来说,你可能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者。」
医生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着,不同的是病人和病情。
每周只能休息一天半的时间,但是遇到急诊、会诊值班、学习等就另当别论;每天吃饭不能准时按点,不能按时下班,只能提早上班;在给患者治病的同时,自己也患上了胃肠疾病,有时还要经受辐射的考验。
「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只是普通的医生,因为我们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所以付出是值得的。」
对于医生来说,节假日和正常工作日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都是电话24小时开机,保证随叫随到!
2010年的除夕,一名男性患者因车祸导致双下肢开放性骨折伴血管损伤,需要立即手术。
我赶到医院后,立即前往手术室和值班的同事们一起为患者进行手术,手术一做就是5个小时,离开医院时,已经是第二年了。有过无数次连台手术的经历。时间最长的可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在此期间,很少有时间吃饭,喝水,更别提休息了。「有时也挺想陪陪妻子,陪陪女儿,但工作属性决定,不可能让患者等到我有时间了,再去给他们做手术。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成长,爸爸爱你!」
(图片来源于微博)
(图片来源于微博)
(图片来源于微博)
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就这样,骨科医生虽然依然挥舞着锤子、锯子,手术也依然发出装修的轰响,但已经不同于原来的木匠,而是靠生物学、力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武装起来,为患者早日康复而战的全能战士了!
本文来源:医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