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治疗难点在于解剖复位与稳定固定的平衡,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或粉碎性骨折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作为主流术式,其核心在于精确的入路选择、腋神经保护、骨折块复位及接骨板优化放置。本文系统阐述手术技术要点,嵌插复位法预防内翻移位的应用。通过结合图文解析,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标准化、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功能预后。
手术技术
入路:皮肤切口
触摸到锁骨及肩峰,从肩峰前外侧角起始,向远端沿上臂轴线设计皮切口 ( 图1 ),长度约7cm。
纵行分离三角肌并注意保护腋神经
顺肌纤维方向锐性及钝性分离三角肌,切开三角肌下滑囊。在滑囊深层用手 指探入触诊,即可触及走行于滑囊浅层的腋神经(图 2)。随后的操作要时刻注 意腋神经并避免损伤。
复位
在附着于小结节的肩胛下肌腱及附着于大结节的冈上肌腱、冈下肌腱上,用 2号缝合线缝上牵引线,在大、小结节之间的骨折窗内伸入手指将外翻的肱骨头 骨折块复位(图 3 )。闭合带有牵引线的骨折窗,复位大、小结节(图3-1)。
图1 皮肤切口
图2 保护腋神经(触诊)
图3 复位
内固定
接骨板的置入
首先从近端切口伸进手指去触诊腋神经并将其上抬,然后从远端切口伸进另一指 保护腋神经,在手指的深层置入接骨板(图 4)。在接骨板上安装导向锁定装置,用 两枚钻头套管控制接骨板的方向,操作较为简便易行。
接骨板的临时固定
在接骨板的近端和远端分别用一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在外旋位及内旋位确定 接骨板位置(图 5)。
图4 置入接骨板
图 5 接骨板的临时固定
最终固定并缝合肩袖
接骨板位置确定无误后,依次置入锁定螺钉。最后,将缝合肩袖的缝线固定到接骨板周围的附加孔上 (图6,图6 - 1)。
图6 最终固定并缝合肩袖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处于外旋位时,调整接骨板不要离近端过近或过远。如果过于靠近近端,有发 生肩峰下撞击的风险;如果过于靠近远端,则置入肱骨头的螺钉数会减少。
处于内旋位时,接骨板须与骨干纵轴平行,且置于肱骨头中央位置。如果接 骨板偏于腹侧或背侧,能固定骨折块的螺钉数将减少。
防止肱骨头内翻再移位的嵌插复位法
入路
与三部分骨折相同。
复位
应用锁定接骨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时,最多见的并发症是由肱骨头内翻再移 位引发的螺钉穿进关节内。防止此类并发症有下列3种方法。
(1)同种腓骨移植:必须有骨库可利用。将同种腓骨作为支撑性移植骨 植入髓内。
(2)骨胶:是防止再移位的较好方法,缺点是价格昂贵。
(3)嵌插复位法:将肱骨干嵌插入肱骨头内,重建骨性支持,防止内翻再 移位。肱骨颈内侧骨皮质呈粉碎骨折时(图7)。
因为此种情况在解剖复位后不能获得骨性支撑,易出现内翻再脱位的风险,故 可将骨干部嵌插入肱骨头内而获得骨性支持。外伤当时肱骨头有内翻移位时
在肩袖缝上牵引线,在骨折端插入骨膜剥离子,在肱骨头插入克氏针作为复 位的操纵杆,使肱骨干部嵌入肱骨头内(图 8 )。
图 7 肱骨颈内侧骨皮质呈粉碎骨折时
图 8 肱骨头有内翻移位时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在青壮年患者中,肱骨头内多保有较高质量的松质骨,故(图8a)、 (图8b)所示 的方法能够施行;但高龄者松质骨质量较差,复位时剥离子会破坏松质骨, 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肱骨干部嵌入肱骨头部后,就大大降低了肱骨头内翻再移位的风险(图 8c) 。 在把骨干部嵌入肱骨头部的同时,将肩袖缝合到接骨板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图 8d) 。
-END-
声明:本文转载<骨医术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