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变化:R波和T波振幅增加,特征为T波高尖(“超急性T波”)。
ST段变化:迅速抬高至最大限度,多数患者在最初12小时内逐渐恢复,可能与再灌注治疗相关。
R波降低和异常Q波在发病后2小时内可见,通常于9小时(4-14小时)完成演变,标志心肌坏死。
ST段抬高导联随后出现T波倒置,多发生于ST段恢复后,具体时间因病情而异。
下壁STEMI(II、III、aVF导联)演变速度快于前壁STEMI(V1-V4导联),可能与血管解剖及侧支循环差异有关。
持续ST段抬高(数周至数月):提示室壁瘤形成,因坏死心肌纤维化导致局部收缩异常。
急性期再度ST段抬高:可能为梗死扩展(原有梗死区扩大)或再梗死,需结合临床判断。
关键点总结
时间线:超急性期(T波高尖)→ ST段抬高(12小时内恢复)→ Q波形成(9小时内完成)→ T波倒置。
部位差异:下壁较前壁演变更快。
并发症标志:持续ST抬高(室壁瘤)与再发ST抬高(梗死扩展)。
通过动态ECG监测这些演变,可辅助诊断STEMI分期、评估再灌注效果及识别并发症。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急诊时间>,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