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牙周病学会(AAP)与欧洲牙周病联合会(EFP)联合举办的研讨会证实,将修复体边缘置于牙槽嵴上结缔组织附着纤维内,会显著增加患者发生牙周并发症的风险。
需特别强调的是,牙槽嵴上组织附着在患者间及患者个体内均存在显著的尺寸差异,范围从0.2至6.73毫米不等。其中,结缔组织附着是相对恒定的部分,平均为1-1.5毫米;而结合上皮部分的变异性最大。
当临床中遇到牙体病变边缘延伸至龈沟根方时,必须评估该边缘是否位于结合上皮空间、深入结缔组织附着内,甚至位于骨嵴根方。若病变侵犯结缔组织附着或位于骨嵴根方,则需通过外科冠延长术暴露修复体边缘,以确保修复/修复体重建的正确实施,并降低未来牙周损伤的风险。
图1 第四象限术前观:颊侧、舌侧及𬌗面视图
图2 术前根尖周X线片
图3 非手术再治疗(36)术后根尖周X线片
图4 瓣设计及初始切口(颊侧观)
图5 瓣设计及初始切口(舌侧观)
图6 翻瓣
图7 移除次级瓣
图8 骨切除术前颊侧观
图9 骨探针测量骨嵴与健康边缘间距可见36牙CEJ(釉牙骨质界)根方存在医源性穿孔
图10 使用红标金刚砂车针行骨成形术
图11 手持骨凿行骨切除术
图12 骨成形术与骨切除术后骨厚度及高度的颊侧观
图13 垂直褥式缝合固定骨膜瓣(根方定位)
图14 术后一周愈合及拆线
图15 术区隔离后清洁36与37牙体:可见36牙CEJ根方的医源性穿孔
图16 36与37牙清洁、喷砂及酸蚀后的𬌗面观
图17 纤维桩置入及双树脂核重建术后
图18 窝洞形态的𬌗面观
图19 36与37牙复合树脂覆盖体
图20 36、37覆盖体粘接及38𬌗面修复
图21 术后根尖周X线片
图22 覆盖体最终影像显示软组织与修复体高度整合,确保长期稳定性
结论
冠延长术是传统用于暴露重度缺损牙体龈沟根方边缘的术式,但其存在侵入性高、解剖并发症(如根面凹陷或根分叉暴露)及术后不适等局限性。因此,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探索替代方案。现代材料(如复合树脂)的应用、严格的操作流程及兼顾牙周健康的多学科协作,可显著提升修复治疗的长期效果。本病例及相关研究强调,精准的术前规划与适宜技术的选择是修复牙科治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