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牙源性牙痛常常给牙医带来医疗麻烦,容易误诊误治。本期笔者对这类疾病进行总结,牙医务必收藏细看,免得自己掉进误诊误治的陷井,给病人带来健康损害和痛苦,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医疗纠纷和麻烦!
有资料显示,有90%的成年人在一生之中都会有牙疼的困扰,有10%的人会反复出现牙齿、口腔或面部疼痛。绝大多数牙痛是由牙病引起,但有少数牙痛并非由牙病引起,此类牙痛称为非牙源性牙痛,极易造成误诊误治,引来医疗纠纷。
一
脑瘤压迫神经引起的牙痛
1例48岁的女性患者,5年来下巴左侧疼痛且有灼烧感,最近7个月疼痛强度和频率有所增加。反复折腾之后,她被转诊到美国罗格斯大学牙科医学院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口述,疼痛很剧烈,表现为持续性的、尖锐的、电击样的疼痛,每天发作很多次,每次发作时间为数秒到一分钟,舌头有灼烧感,吃饭困难,剧烈的疼痛还让她难以入睡。
诊所牙医曾为她做了牙髓治疗,但疼痛依然持续存在。即便是拔掉右侧上颌的磨牙,也没能缓解牙疼。口腔外科医生评估她的病情为未能确诊的牙源性疾病,将她转诊到罗格斯大学牙科医学院。既然牙齿方面找不到原因,就开始进行更大范围的寻找病因。
脑神经筛查发现所有脑神经都是完好无损,但是对面部稍微的触碰就会引发疼痛,因此初步诊断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开了奥卡西平治疗了2周,但是没效果。当患者第二次回诊时,脑部核磁检查报告显示没有异常的脑内信号强度、占位、梗塞等情况。
第三次复查治疗时,面部疼痛专家进行了重新评估,发现脑干、中脑中线向左偏移,三叉神经明显移位,在脑桥水平的中脑左前可见肿瘤。上一次的核磁检查和结果解读似乎漏过了这个肿瘤。肿瘤边界很清楚,似乎是被包裹起来的良性肿瘤。患者被转诊至神经外科,诊断证实为脑池表皮样肿瘤,正是这个肿瘤压迫了三叉神经,导致了患者长达5年的奇妙“牙痛”。
患者进行了外科神经手术,完全切除肿瘤之后,左侧三叉神经的压迫被解除。患者第二天出院,面部疼痛缓解了95%。在经过一些药物的辅助治疗之后,六个月后患者几乎已经没有了疼痛,她的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
本病例启示[1]:反复牙疼和面部疼痛,有可能是肿瘤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格外注意影像学的检查,以期获得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二
上颌窦疾病引起的牙痛
例1:上颌窦癌性牙痛1例[2]。男性患者,52岁。主诉左上颌磨牙痛1个月余,咬牙时加重,伴有面麻、头痛等症状。检查左上颌6、7牙有叩痛,牙龈微肿,牙体与粘膜无病变。经鼻窦华氏位X线摄片,见左上颌窦下壁骨质破坏,窦内有新生物阴影。转院手术治疗,术后得知为左上颌窦鳞状上皮癌。
例2:急性上领窦炎性牙痛3例[2]。女1例,男2例,年龄25~40岁。主诉均为单侧上颌牙酸痛与头痛。检查上颌磨牙有叩痛,牙体与牙龈无病变。经X线摄片,全为单侧窦腔粘膜肥厚,窦内有液平面,鼻科诊断为急性上颌窦炎,经抗炎与窦腔冲洗治疗好转,牙痛亦消失。
由牙齿邻近组织疾病影响而引起的牙痛也称为“毗邻性牙痛”。如急性化脓性上颌窦炎和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时,由于神经末梢受到炎症的侵犯,使该神经所支配的牙齿发生牵涉性痛。
上颌窦或颌骨的肿物、埋伏牙等可压迫附近的牙根发生吸收,如继发感染,可出现类似牙髓炎的疼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咀嚼肌群的痉挛等均可出现牵涉性牙痛。此外,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也可能表现为牙痛[2]。
另有学者[3]总结6例上颌窦疾病引起的上后牙区牙痛,因首诊误诊为牙源性牙痛,2例采取了拔牙,3例仅作牙髓治疗,1例既拔牙又作了其他牙的牙髓误治。
误诊原因 :由于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牙根邻近,上颌窦疾患可引起同侧上颌后牙区的疼痛,患者以上颌后牙特别是上颌第一磨牙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多见。若首诊医生对此点忽视,只考虑牙源性牙病,误诊是很容易发生的。
鉴别点:慢性上颌窦炎引起牙齿疼痛多为跳痛,与冷热刺激无关;多有叩痛,且以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较为明显,牙齿本身多无明显病变;同时上颌窦区有压痛,有流脓鼻涕史,患者垂头时疼痛加重;上颌窦癌侵犯上颌窦下壁时可表现为上颌磨牙广泛性、持续性、放射性钝痛,牙齿松动和伸长,同时伴有同侧面颊、上唇和上颌牙麻木感。
X线、CT等影象学检查不仅是有效的诊断手段,而且是上颌窦疾病和牙源性疾病导致牙痛的重要鉴别手段。
三
带状疱疹性牙痛
例1:患者男[4],44岁。2周前患者左上颌第6磨牙因龋病行充填治疗,近日频发阵发性剧痛,难以忍受。检查:牙体及牙周组织均正常,牙片检查上颌窦和根尖正常,牙体周围未触及扳机点,热牙胶试验酸胀感明显,叩(++)。经患者同意,对6磨牙行开髓治疗。1周后患者复诊诉牙痛未减轻。
后仔细检查发现该患者左上侧唇部,左鼻外侧皮肤有小水疱呈带状分布,左上颌牙龈有较明显的充血,遂诊断为带状疱疹,转皮肤科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1周后疱疹和牙痛均消失。
例2:患者女[5],28岁。主诉右上颌牙痛,夜间加重。检查无固定性牙痛,牙完整无病变,右侧牙龈及右上唇有触痛,给消炎、止痛治疗无效。3日后,右上唇与右面部皮肤出现小水泡,呈带状分布,牙痛及右面部疼痛逐渐加重,皮肤科会诊诊断为面神经带状疱疹,给抗病毒、消炎止痛等治疗10多天好转,牙痛亦消失。
另有学者[3]总结带状疱疹牙痛3例。其中2例误将深龋当牙髓炎而误治,1例将残根误为疼痛的原因而拔除。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肤与粘膜损害,带状疱疹的早期疼痛性质颇似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表现,因此出疹前很易误诊。
鉴别点:带状疱疹以出现单侧带状群集分布的水疱和神经痛为特征,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高,发疹前多伴有颜面部一定区域的疼痛、烧灼感或牙痛。在诊疗中,若临床检查与病史不相符时不要轻易开髓或拔牙,可给予卡马西平片适量口服,行诊断性治疗加以鉴别。
四
非牙源性牙痛误诊误治的原因
目前非牙源性牙痛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误治,主要原因是:(1)诊断思路窄。(2)询问病史与检查不全面。(3)反复寻找牙痛原因不仔细。(4)全身疾病与牙痛的内在联系的理论知识缺乏。(5)责任心不够强。
临床上若能克服这些不足之处,认真进行鉴别诊断,可以减少或避免非牙源性牙痛的误诊误治。这是对每一位有责任心牙医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医生服务病人,避免给自己惹来医疗纠纷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诊疗技能。
参考文献
[1] Gary M Heir et al.Second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diagnosed in orofacial pain setting as epidermoid tumor,Quintessence Int. (2023).
[2]赵颖煊,张云松.非牙病性牙痛[J].中国社区医师,2002,18(24):15.
[3]董红.非牙源性牙痛的鉴别诊断与误诊分析-附24例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2007,15(1):44-45.
[4]蒋兴棵.非牙源性牙痛临床误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5):591-592.
[5]姚广宣,蒋丽昌.非牙源性牙痛的诊治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11):40.
作者简介
常怡勇,河南省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资深执业药师,丁香园特约专家,丁香园用药助手优秀科普作者,丁香园心血管时间优秀专业作者,新媒体《医学界》优秀作者,自我药疗杂志(北京)特约撰稿人,赛柏蓝《基层医声公社》等多家医药科普公众号特约撰稿人,多家医药科普公众号特约审稿专家,河南省中医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分会常务委员,周口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河南省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个人公众号:《药聊斋》。《药聊斋》聊医论药,宣传合理用药知识,疾病防治方法,促进公众健康!可加作者微信(药聊斋)1393804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