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骨折 (PMF) 与创伤后骨关节炎 (OA) 发病率增加和功能预后不良相关 。最近有研究表明,解剖复位可改善功能预后。解剖复位有多种方法,后前固定(P到A) 比前后 (A到P) 螺钉固定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可以提供生物力学上更优的固定效果。有大量文献支持使用后外侧入路,然而,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后踝在踝关节中的位置较深,因此需要更广泛的暴露,并且对周围组织施加更大的张力。
影像学表现
(A)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显示后踝骨折和外踝骨折。外踝骨折与后踝骨折在同一平面。CT 显示后踝骨折间隙中有骨碎片插入。
后外侧入路显露外踝骨折。(A)外踝骨折(黑色箭头)、腓骨肌腱(绿色箭头)。(B)牵开腓骨肌腱,清除外踝骨折处的软组织及血凝块。
(C、D)从腓骨肌腱与拇长屈肌(FHL)之间的间隙进入(蓝色箭头)。保护腓骨穿支(红色箭头),显露后踝骨折(黄色箭头)。(E)分离外踝骨折端,可见后踝夹层骨碎片。(F)移除夹层骨后,后踝骨折复位。
讨论
PMF的解剖结构、生物力学、手术指征和内固定置入方法已被广泛报道。然而,PMF的最优复位方法仍然很少被研究和讨论。后外侧入路在骨科医生中很受欢迎,因为它可以通过一个切口直接暴露和复位后踝和腓骨骨折。虽然它保证了小骨折碎片复位后踝关节的一致性,但对于大骨折碎片、和塌陷的关节面,实现关节一致性受到限制。这种方法在某些方向上也存在解剖学限制。例如,其近端受到拇长屈肌 (FHL) 肌腹的限制,而内侧受到跟腱的限制。在本研究中,PMF通过骨折间隙暴露,可以很容易地去除层间骨碎片、嵌入的骨膜和影响PMF复位的软组织,从而准确地复位关节面。Dong-liang Chen对使用该技术治疗的8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复位质量和功能评分方面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外踝骨折间隙经后外侧入路是治疗PMF的一种优雅而直接的方法。与单独的后外侧入路相比,间隙提供了更充分的后侧碎片视野。它允许更大程度地接触受阻关节碎片,促进骨折线复位。当存在关节嵌塞时,与间接复位技术相比,间隙也可以提供足够的后部碎片可视化。然而,只有当外踝骨折与PMF在同一平面或接近同一平面时,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T.-J. Gan指出骨折形态多样,韧带联合的完整性不确定,距腓骨前韧带(ATFL)很可能是完整的。因此,远端腓骨的自由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果是这样,在很多情况下是否需要反复尝试才能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和足够的空间来通过间隙进行手术。为了获得足够的间隙,腓骨远端必须因扩张而严重移位。后下胫腓韧带(PITFL)不仅不能发挥韧带趋紧作用,而且由于其张力异常,使后外侧骨块移位,使Volkmann碎片复位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Dong-Liang, Chen,Peng, Liu,Liang-Xiao, Zheng et al. Fracture gap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vi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Improved visualization of the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J] .Injury, 2022, 53: 0.
Ting-Jiang, Gan,Ya-Xing, Li,Hui, Zhang,Letter to the editor Regarding "Fracture gap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vi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Improved visualization of the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J] .Injury, 2023, 54: 0.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骨零年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