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介绍掌侧入路的手术要点
桡掌侧入路
可使用两种不同的皮肤切口(桡掌侧直切口, Wagner 弧形切口)。
①桡掌侧直切口位于桡背侧鱼际隆起的背侧和掌侧皮肤之间。起于桡骨茎突尖远端约1cm处,向远端延伸4-5cm。
图1 桡掌侧入路直切口。
②Wagner弧形切口:为一沿着鱼际隆起弧向掌侧的切口,在拇指掌骨段沿背侧毛际区和掌侧光滑区的皮缘分界线处纵向切开,在腕横纹远端,将切口向尺侧缘做弧形延伸,直至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图2-1 桡掌侧入路弧形切口。
图2-2 桡掌侧入路弧形切口。
图3 掌桡侧入路切口示例图
手术要点示意图:
①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第一掌骨基底部、鱼际肌和腕掌关节的关节囊。
②将鱼际肌(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从第一掌骨基底部掌侧进行骨膜下剥离,同时切开腕掌关节的关节囊。
③应避免损伤拇长展肌在掌骨基底部的止点及桡神经背侧感觉支。
图4 牵开皮瓣:钝性分离并牵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瓣,识别并保护桡神经背侧感觉支(黄色乳胶管)及拇长展肌腱(绿色乳胶管)。用乳胶管轻柔的牵开上述结构有助于组织的暴露。
图5 分离鱼际肌:分离上述结构后,鱼际肌进入视野。分离其在第一掌骨基底部的止点(从骨膜上剥离并提起),并向掌侧牵开。保留小部分止点将有助于随后鱼际肌的修复。
图6 纵行或横行切开关节囊,显露关节及骨折断端。
图7 牵引拇指,并旋后拇指可以帮助明确骨折的实际形状,利于复位固定。
第二部分 病例分享
下面通过2篇文献中的两个病例进一步了解掌侧入路在Bennett骨折中的应用。
病例1
作者Violeta Levy通过掌侧直接入路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具有可靠有效的方法。
手术技术
在掌长肌腱和拇长展肌之间作2.5cm的弧形皮肤切口(在第一掌骨底部的鱼际折痕之后)。
图1 掌侧入路切口示意图
2.我们将鱼际肌从其起源处释放出来,并通过掌侧囊切开术,我们接近第一掌骨的底部,并直视下整个关节面。
3.在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后,拇指旋后,从尺侧到桡侧进行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根据片段大小)。
4.然后缝合了关节囊,大鱼际肌肉被重新缝合固定原处。石膏外固定5周。
图1-1 第一掌骨底部关节内骨折(Bennett骨折)。
图1-2 通过掌侧入路观察关节面呈台阶改变。
图1-3 直视下,用巾钳进行骨折复位临时固定。
图1-4 用螺钉内固定后术中透视检查。
图1-5A 通过拇指旋后和关节面的直接可视化,螺钉可以从尺侧向桡侧固定,从而很好地固定较小的骨折块。
图1-5B 图片放大后更容易欣赏:术中可见关节面平整及螺钉植入情况。
病例2
Özdemir A等指出:使用桡掌侧入路对骨折断端显露充分,直视下并直接复位,同时联合钢板稳定固定,可促进早期康复并改善运动范围和功能能力。
手术技术:
①术中前臂处于中立位置时,将拇长肌外展肌腱标记为参考。沿第一掌骨的桡侧做一个纵向切口,并向手腕弯曲。
②显露并保护桡神经的背支。鱼际肌从第一掌骨和大多角骨掀起抬高,以显露骨折部位。骨折和关节囊暴露后,关节囊纵向切开。保留骨碎片的韧带连接至关重要。
③直视下进行复位,以确保关节表面没有台阶或间隙。一旦实现复位,就可以用K型线暂时固定断裂。
④根据第一掌骨的基部塑造一个 T 形 2.0 微型钢板,并放置在掌侧作为支撑板。然后根据断裂的状况,用三个或四个螺钉固定板。所有步骤均通过透视监测。
⑤用可吸收的缝合线闭合关节囊。然后将鱼际肌缝合到第一掌骨的桡侧边缘。闭合皮肤,并应用带有拇指支撑的短臂石膏。
图2-1 Bennet骨折的术前放射学图像如(a,b)所示,相应的CT图像如(c)所示。图像(d)术后复查早期患者在夹板中的情况,而(e,f)显示了最后一次随访检查时的愈合情况。
图2-2 (a) 说明了通过掌侧入路方法实现的复位,(b)然后临时克氏针进行固定。(c)术中克氏针临时固定后钢板的安放钢板,(d)展示了钢板塑形后在解剖学上与掌骨结构贴附。
图2-3。(a) 术中透视可见骨折断端及钢板螺钉位置。远距离(b)和近距离(c)示钢板安置后手术入路外观图像。(d)最后一次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所示。
图2-4 术后复查骨折愈合后X线片。
图2-5 骨折愈合后患者活动范围的视觉效果。
文末有视频。
视频展示了Bennett骨折的放射学图像、手术复位过程以及钢板置入后骨折的评估,视频的最后一段说明了患者的功能结果。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闫行超,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