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骰骨损伤
2 影像学资料
Case1:一位62岁的女性,足背外侧肿胀,无法负重。最初的X线片显示了跖骨明显的外侧移位,骰骨的内侧移位。CT图像显示骰骨的足底内侧脱位以及第二和第三跖骨底的骨折。手术显露是通过位于跟骰关节和第五跖骨背侧边缘的背侧切口。术中发现骰骨周围关节背侧韧带结构完全断裂。通过经皮插入三枚的科氏针,使骨骼稳定在这个位置。第一枚针从骰骨外侧进入楔骨,第二枚通过第四跖骨底进入骰骨和跟骨,第三枚从第五跖骨底进入骰骨。第二跖跗关节符合Lisfranc骨折脱位。用一枚4.0 mm的中空螺丝钉从第二跖骨底部插入内侧楔形,以重现Lisfranc韧带的走行,使之稳定。术后,患者接受石膏固定和非负重治疗4周。术后约6周两枚最侧面的科氏针被移除,患者被允许开始负重。在12周时,最外侧的科氏针被移除。在1年的随访中,患者没有疼痛,没有明显的步态异常,并恢复了她的正常活动。
术前影像学检查
术后影像学检查
Case2:一名47岁的健康女性在一场汽车碰撞后被送往当地急诊科。她的右脚有一处孤立的挤压伤,中足立即出现疼痛和肿胀。体格检查显示中足部弥漫性肿胀,皮肤完整,背部和足底有明显瘀斑。最初平片显示,第一和第二跖跗关节之间有轻微的分离,与Lisfranc损伤相一致,第二和第三跖底底部骨折,在正位上可见骰骨骨折。随后的CT扫描显示了进一步的损伤,包括骰骨的足底内侧移位和跟骨前沿骨折。虽然CT显示骰骨半脱位,但术中发现骰骨几乎100%移位到足底中部。如术前CT扫描所示,骰骨不仅骨折,而且足底内侧脱位。从足底抬起骰骨,并通过放置多根克氏针实现临时固定。骰骨楔骨和TMT关节的生理性运动增加,通过切开复位和将骰骨内固定到外侧楔形之间实现了稳定。术后2周无负重。在术后6周的随访中,取下克氏针。术后3个月常规CT扫描显示,在保持对齐的情况下愈合良好,已达到完全负重。在她最初的手术后5个月,第一和第二TMT关节处的钢板被移除,但保留了外侧骰骨和内侧楔骨的内固定。在受伤后10个月的最后一次随访中,患者几乎完全恢复,完全恢复正常锻炼。
术前影像学检查
术中
术后6周
3 讨论
中足的损伤往往具有欺骗性,经常被遗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很难获得足够的影像研究,因为在任何给定的视角下,骨骼重叠可能会模糊某些区域。无伴随骨折的骰骨脱位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类型,1969由Drummond和Hastings首次描述,在这份报告中,作者得出结论,导致损伤的力一定发生在足背外侧。虽然从文献上看,闭合复位的尝试甚至可以在损伤后10天进行,有些作者认为这对已经收缩的软组织有潜在的伤害。闭合复位的尝试可能会被软组织卡住,就像Dobbs等人的一份报告中所述,腓骨长肌腱阻止了复位尝试。合并Lisfranc克损伤,需要手术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实现解剖复位。Kolker等人证实,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提供了最好的潜在结果。骰骨与周围骨结构的关节非常稳定,因为它牢固的韧带连接,以及它与腓骨长肌腱的关系。根据Kollmannsberger和DeBoer,发生孤立的跟骰关节脱位,必须有背侧和足底跟骰韧带断裂。由于缺乏病例报告和文献中缺乏比较研究,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法仍然未知。一些作者倾向于使用钢板和螺钉进行刚性内固定,而另一些作者则在切开复位后使用临时经皮针固定,以尽量减少关节损伤和僵硬。然而,人们普遍认为,保持外侧中足的相对灵活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使用临时经皮固定第四和第五TMT关节。
4 总结
骰骨脱位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其他足部损伤。在最初的足部损伤平片中,它们常常被忽略。早期的解剖复位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避免创伤性关节炎、中足疼痛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出现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骨零年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