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Introduction
本书涵盖了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领域的主要内容、重要进展,以及详尽的文献复习。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在介入心脏病学中的应用,掌握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操作方法、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同时,本书还整合了大量临床试验证据和实际应用案例,可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血管内超声 (IVUS) 在识别易损斑块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IVUS 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证据、临床试验及实际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 在易损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 IVUS-OCT 联合导管的应用。
OCT 指导的 PCI 的证据、临床试验及实际应用。
冠状动脉微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uOCT)。
近红外光谱 (NIRS) 技术识别高危患者和易损斑块的能力,以及 NIRS 指导的 PCI 的证据及实际应用。
心脏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变的侵入性冠状动脉内影像学。
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和最佳管理。
基于血管内成像的生理评估。
译者名单
主译简介
刘 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血管内超声博士后;美国心脏病学会(FACC)、欧洲心脏病协会(FESC)、美国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协会(FSCAI)专家会员。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副组长等五十余项社会兼职。
译者前言
刘 健
主任医师、教授
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我结束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学习,带着对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的初步认识和对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的有限认知回到祖国,我心中有着殷切的希望,就是让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的理念和技术的在祖国大地上普及和发展。15 年过去了,我曾经计划出版一本介绍腔内影像学技术的现状和最新研究的书籍,虽然没有完成的理由有很多,未能如愿完成是事实,恰好今年看到这本国外同行创作的书籍,作者中也有我熟悉的专家,既然是好作品,就应该翻译给国内同行们,分享也是一种荣幸和快乐。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 IVUS 在识别易损斑块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IVUS 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证据、临床试验及实际应用;IVUS-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导管的应用;OCT 在易损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OCT指导的 PCI 的证据、临床试验及实际应用;冠状动脉微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μOCT)和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识别高危患者和易损斑块的能力,以及 NIRS 指导的 PCI的证据及实际应用;心脏移植血管病变的侵入性冠状动脉内影像学;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和最佳管理及基于血管内成像的生理评估等内容。可以说,本书涵盖了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领域的主要内容、重要进展,以及详尽、丰富的文献复习。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在介入心脏病学中的应用,掌握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操作方法、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和实际应用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作为译者,能够参与本书的翻译工作,我们深感荣幸。在此,感谢原著作者和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尽力保持原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国内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进一步推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在介入心脏病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刘 健
2023 年 12 月 18 日于北京
原著序言
Marvin H. Eng
MD
我们很高兴出版本书来介绍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病变特征和治疗中的应用。虽然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设备(如支架、导丝)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通过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后再制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仍是最佳临床路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其应用的不断改进以及在介入治疗领域的日益普及,使得本书成为导管室的必需品。
对冠状动脉内解剖和斑块的详细描述被认为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15 年前,一些人还认为这是新鲜事,并在讨论使用 IVUS 的成本。在本书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的实用性和迅速扩展的应用范围。本书将介绍IVUS、OCT 和 NIRS 技术的详细证据基础,供临床实践应用和继续研究,可作为任何临床培训计划中腔内影像学教育的基石。
本书由腔内影像学领域的国际专家Yasuhiro Honda 博士作为主编。祝贺他编写了一本高水准的腔内影像学精简教程,这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未来几年影像学学习和教学的标准参考书籍。
Marvin H. Eng, MD
美国班纳大学医学中心
E-mail: marvin.eng@bannerhealth.com
原著前言
Yasuhiro Honda
MD,FACC,FAHA
1971 年,Bom等开发了第一代用于心脏系统的导管实时成像技术。通过将一组相控阵超声波传感器置于心腔内,高频超声可避免经胸超声所带来的骨组织等干扰,从而展现高质量心脏结构图像。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导师Paul G. Yock教授和他的同事成功地将单换能器IVUS导管系统微型化,使换能器能够放置在冠状动脉内。从那时起的几十年间,IVUS成为重要的导管成像技术,用于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为临床血管生物学提供科学依据。在此期间,其他先进的成像技术也被开发出来并引入临床,包括基于导管成像技术的OCT,其具有更高的轴向分辨率,但牺牲了部分光束穿透力。NIRS专门用于识别血管壁内的脂质成分。尽管目前有关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的证据大多基于IVUS临床试验的结果,但支持新成像技术优势的可靠数据正在迅速积累。
因此,本书旨在提供有关IVUS、OCT和NIRS的最新资料,适用于临床心脏病专家、住院医师和医学生,以及有志于应用推广这些复杂的导管成像技术的研究者和工程师。对于每种技术,相应领域的专家将会讨论其诊断应用,特别是检出易损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实践应用、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新证据,以及为进一步提高成像技术实用性而正在做的工作。此外,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其他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将在相应章节中讨论,如心脏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变、有症状的心肌桥和基于造影成像的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虽然无创成像技术可以快速、详细地观察心血管结构,但临床对导管成像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主要是因为经皮介入治疗的罪犯病变越来越复杂,以及不断发展的治疗技术需要精确的成像指导或实时评估治疗。我希望本书能为医疗工作者和工程师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及其在患者诊疗和介入心脏病学临床研究中的作用。
本书的成功出版需要许多人的支持与合作。在此,我谨向所有为本书慷慨奉献时间和专业知识的作者,以及Marvin H. Eng博士和Elsevier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谢意,特别是Arlene B. Campos和Joanna Collett。感谢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Yasuhiro Honda, MD, FACC, FAHA
斯坦福大学心血管核心分析实验室
斯坦福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E-mail: yshonda@stanford.edu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样页试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维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