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逸搏”与“逸搏心律”
一、概述
1.心电图是分析心律失常的金标准,并已成为一种常规检查。
2.临床上“早搏”多见,心电分析文献也多;对“逸搏”及“逸搏心律”的分析则少,特别是对“过缓逸搏心律”的严重预后,值得引起关注。
3.“逸搏及逸搏心律”是一种被动性心搏或心律[1]是指:
①继发于窦房结或其它“室上性”起搏点的停搏或过缓、传出阻滞,二度、三度房室阻滞(AVB)时呈现的一种补偿性、过缓的一种被动心律。它是一种继发性的现象,探究其发生的原始动因就显得更是重要。多数早搏常有较长代偿间歇,反映了“早搏”的自律性強度高于逸搏。
②当心脏的“频率优势规律”[2]解除后,各个低频起搏点才能显示、并发挥其作用。逸搏的“逸”,就是指“脱逸”、即逃离了主导节律的频率优势控制后才出现;只显示一、二次者称“逸搏”,连续达≥3次则为“逸搏心律”。
③按起源不同,逸搏可分为房性、交界性(最多见)、室性3类。频率较通常逸搏心律标准为低的便是“过缓的逸搏心律”。房性过缓为<50bpm、交界性过缓为<40bpm、室性的过缓为<25bpm。
二、逸搏及逸搏心律的特征:
1.有固定的“逸搏间期”:即逸搏与前面基本心搏之间的距离。起源于相同部位的逸搏,即或是散在另星发生,各个逸搏间期之间的差异也不会超过0.08s。这有利于发现并判断散在出现的各个逸搏,是否属“同源性”。诚然,在形成逸搏心律之开始阶段,频率也可能会比较缓慢;然后才逐渐加快,最后才达到稳定状态,属“起步现象”。有时逸搏间期也会“不齐”,在“室性逸搏”中较易发生。
2.过缓逸搏的“延迟出现”:逸搏间期都是较“窦性周期”(或基本心律间期)为长,多在1.00﹣2.40s(60﹣25bpm),说明逸搏的自律性并没有增高。这反映了“逸搏”的自律性,受自主神经影响较小,它比窦性心律更为稳定。
3.不受高位起搏点的频率抑制:逸搏的缓慢出现,並非它本身有“传入阻滞”,一旦窦房结或其它高位起搏点,再次发放或恢复,逸搏心律即可立即消失。
4.当逸搏的起搏点如果有了传入阻滞,便呈现为“并行心律”。此时的“逸搏间期”即不固定,也可呈现以“早搏”的形式出现,此时各个心搏的“联律间期”便≥0.08s。各个搏动(不论“早搏”、“逸搏”)之间也就具有了“最大公分母平均值”,变异范围在±7.5%之间,便成为“并行心律”[1]。
三、逸搏和逸搏心律的方法学价值
1.逸搏和逸搏心律可简要表述为:
在主导节律中,呈现其它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附加心律;它们在“起源”的频率、“传导”顺序和“结果”可发生异常变化,呈现出核心理念“总纲”的异常。对“窦性心律”千万不要认为“就是正常心律”的同义词。虽然大多数窦性心律是“正常的”,但也可以“不正常”;例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窦﹣室传导…,都属异常的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的范围,较“正常窦性心律”更为宽广,只有在正常频率范围内的窦性心律,才属“正常”;并能以此作为比对的“参照物”。
2.逸搏及逸搏心律:
它既然是一种继发性的现象,在心律失常的解读中,首要的便是寻根朔源。就要以“逸搏及逸搏心律”作为切入点。既然会出现各种不同起源的逸搏及心律,就会有各种不同的起搏点。心电图学正是要从不同起搏点的序列特征(含频率)及波形外观,据以作出不同的定位、并以其变迁的轨迹特征,提炼和洞察其内在的机制。
现以具体的图例作为说明,图示额面的六个导联。
患者女性,21岁。因胆总管结石、先天性胆管嚢肿而手术,伴有胆总管扩张;另有盆腔少量积液,轻度贫血。
图示常规肢体6个同步导联:
①aVR的P波呈倒置,结合Ⅰ、Ⅱ、Ⅲ、aVF的P波均为直立 ,P波额面电轴在﹢30º~﹢60º之间[4],符合窦性定位判断。aVR的“↓”、仅是指窦性P波的起点,是否下传是另一个问题;Ⅲ导的“↓J”,则是指交界性QRS波(QRSj)的起点和位序;无“J”标示的QRS波,均为窦性下传者。全图为同步记录,各个导联心搏的“定位”均可从不同导联对应判定。
②请注意Ⅲ导QRSj波的形态特征,并与Ⅲ导窦性下传QRS波外形(R1、3、4、6)作比较,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可根据两者的异同,作出“QRSj”、窦性QRS波的定位。
③aVR导的P波下传与否,应以Ⅲ导对应的同步心搏的定位为依据(如aVR导的R2、5、7、8并非窦性下传者);虽然它们有的“P﹣R”数值已≥0.12s,因与窦性P波并非同源下传[3]、无传导相关性而判为QRSj。
④窦性P波按序连续出现,在aVR导呈倒置。P﹣P间距1.20﹣1.30s(50﹣46bpm),为窦性过缓伴稍有不规整(但未到“窦性心律不齐”)。Ⅲ导R2、5、7、8(标有“J”)、外形呈qRs型,与同导联窦性者呈rs型有明显的不同;“J”即为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NAVC)。NAVC既可以表现在QRS波(QRSj),亦可表现在“S﹣T”上。它对于交界性的定位价值1963年国内已有报告[4]。
⑤QRSj与前面窦性QRS波之间距、即逸搏间期均固定为1.24s.支持为交界性逸搏之定位;其T波也有NAVC,仅在有的导联上的表现不很显著。
⑥QRSj心搏之间的距离较为恒定,为1.24s,频率为48bpm或其倍数,变异范围在±5.0%之间。由于窦性与交界性两者频率互有重叠(P7﹣P8与J7﹣J8相等),此即“等频性”。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干扰性‘窦﹣交’等频性房室分离。
3.本例的窦性心律是其基本节律
窦性P1﹣P8连续出现8次,P﹣P间距1.20﹣1.30s;为窦性心动过缓。Ⅲ导R2、5、7、8(标有“J”)呈qRs型,与同导联其它窦性者(呈rs型)有明显不同。rs型前面虽也有窦性P波,P﹣R的数值有的也已达到0.12s,但P波与rs型并无传导相关。QRSj完全一致,都属NAVC改变,揭示了本例具有与窦性不同的另一类心律!这是心律失常判断的第一步,是由“同源下传配对律”[5]判定的。
4.交界性心律(QRSj)是其附加节律
它不同于一般的交界性起源的搏动,而是“逸搏”,频率在1.21﹣1.24s之间。虽然它们前面有窦性P波,但未传入交界区,说明逸搏节律比较稳定,并非是有“传入阻滞”。这便表现了这种逸搏节律本身的特征:它不受频率优势规律的影响,因而命名它是“非时相性”[4]。当起源不同又伴随有不同频率时,图片上就容易明确显现、使人明辨。当外形相似、频率又接近的2种心律失常,例如本例图片――干扰性‘窦﹣交’等频性房室分离,就会带来诊断的困惑。
5.关于逸搏和逸搏心律,心电图学书笈中都有论述;但是“过缓的”逸搏和逸搏心律,仅见于个别专著[1、2]中提及。
①作为“过缓的”逸搏、逸搏心律而言,它不同于一般的逸搏、逸搏心律。它具有临床上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较一般的逸搏心律者病情严重,如有头眩、乏力、昏厥等。同时,它的心搏频率大多在20﹣40bpm之间,可引发心搏量的显著下降。临床上人们常见的窦性仃搏合并交界性逸搏心律,属于一般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这在SSS中并不少见。如果它又同时合并了过缓的逸搏、逸搏心律,便反映了“双结病变”。远较一般的逸搏心律有不同的预后,可发展为仃搏,导致“阿﹣斯氏综合征”甚或死亡。值得引起临床人员和心电学界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它的要害所在!
将过缓的逸搏、逸搏心律列为一组新的层级,反映了“心电图密切联系临床”、“以人为本”为临床服务的重要理念。它不同于一般的逸搏心律。
四.过缓的逸搏、逸搏心律
1.过缓的窦性逸搏(或逸搏心律):表现为窦性频率<60bpm。与窦性心动过缓无法确切区分。
2.过缓的房性逸搏(或逸搏心律):表现为房性频率<50bpm;其特征为具有房性P'波为特征,与窦性P波外形有所不同。同时具有房性心律的“序列性特征”,即过缓的房性频率。如同时有窦性节律并存,可明确区分。
3.过缓的交界性逸搏(或逸搏心律):表现为交界性的频率<40bpm。其特征为具有交界性定位的规定性,以及“序列性特征”。可以表现为Pˉ波在交界性QRS波(QRSj)的前、中、后,如Pˉ波在QRSj之前则Pˉ﹣R<0.12s,如在QRSj后则多数R﹣Pˉ波<0.20s。QRSj波有时可具有NAVC的特征。
4.过缓的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表现为室性频率<25bpm。具有室性心律的“序列性特征”。同时,有房室分离的特点。
上述四类过缓的逸搏心律,特别是频率明显降低者,提示其自律性有明显下降、甚或严重丧失,预后恶劣。
声明:本文转载于<朱晓晓心电资讯>,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