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患者女,57岁,因“胸痛”入我院急诊科。既往有takotsubo心肌病、食管裂孔疝、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病史。就诊时,除了痛苦表情,生命体征平稳。
辅助检查:心电图 (ECG)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图1);实验室检查:轻度正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11.5 g/dl)和低白蛋白血症为 3.2 g/dl,肌钙蛋白未见异常,除外急性冠脉综合征。胸部CT排除了急性肺栓塞,但显示较大的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基本上是完全胸内胃。胰尾的一部分也在胸内(图2)。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射血分数为65%,伴有轻度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容积正常(小于34 ml/m2)以及舒张功能异常。随后,她在入院第4天接受了HH的腹腔镜修复术。手术后,她的频发室早完全消失,随后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未见心律失常(图3)。术后2个月,患者在心内科门诊随访,并进行了30天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未见室性心律失常。
图1
图2
图3
01
定义
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导致的疾病[1]。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增长,HH发病率增高。据估计,50岁以上患者患有HH高达50-60%。然而,实际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轻微[2]。
HH引起的典型症状包括胃食管反流和烧心。但HH较大的患者偶尔可能出现梗阻、肠缺血、疝囊内容物扭转、呼吸窘迫和心脏异常。HH的心脏表现很少见,归因于较大HH对心脏压迫作用。
大多数报告与HH相关的心脏异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1]。我们提出了一种由大HH引起的罕见频发性室性早搏(PVC),并通过手术修复HH后被治愈的病例。
02
HH与心律失常的关联
PVC是室性异位搏动,是由希氏束分支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据报道,PVC的心电图患病率约为1-4%,动态心电图监测后,PVC患病率增至40-75%[3]。
PVC大多无症状,但可导致心悸、呼吸短促、疲劳或晕厥前兆。年龄增长、高血压、心脏病史、吸烟和缺乏锻炼是PVC的一些危险因素。虽然PVC的病因在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知,但PVC的一些潜在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折返机制[3]。在没有代谢异常或使用兴奋剂的情况下,大多数 PVC 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因此对非心源性原因(如HH)的评估可能不是主要的鉴别诊断。
文献中已经描述了几种由大HH引发的心律失常。与HH相关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 (AFIb)。Roy等一项回顾性研究报告,7.1%的HH患者也经历了 (AFIb)。与一般人群相比,55岁以下HH患者(男/女)的AFIb患病率分别高出17.5倍和19倍[4]。文献报道了其他心律失常,包括心房扑动[1]、交界性心动过缓[5]、室性心动过速[6]。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心律失常在胃减压或手术矫正HH后消失,或者在饮食控制和质子泵抑制剂成功保守治疗后消失,这可能意味着HH与心律失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7]。这种关联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为解释HH与心律失常的关联而提出的一些假设包括:
HH相关性反流性食管炎和炎症可延伸至周围结构,包括左心房,并通过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系统介导的机械或化学/神经冲击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3]。
HH对左心房的持续压迫可能导致相对缺血和传导阻滞,导致折返[7]。
HH压迫迷走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导致心动过速发作[8]。
HH对左心房或肺静脉的机械接触和刺激导致异位放电,导致AFIb[9]。
因HH直接压迫心外膜动脉导致ST段抬高而发生扭转或压迫[10]。
03
危险因素
此患者有PVC的危险因素,包括takotsubo心肌病和高血压病史。她的代谢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尿常规呈阴性。此次除了胸痛,患者无心律失常的症状,但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2013年诊断过HH,未进行进一步治疗,此次出现PVC最可能的机制是反流性食管炎(GERD)引起的长期局部炎和HH对心脏的机械压迫导致心律失常。因术后她PVC消失,心脏检查无异常,随后的心电图和疝气修复后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没有复发,这表明HH和GERD是该患者PVC的潜在病因。
04
治疗
HH 相关性心律失常不常见。重要的是将HH和GERD作为可能的病因,同时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检查。HH 的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或手术矫正(如有指征),通常可以治愈心律失常。HH与心律失常相关的证据仅限于病例报告和很少的观察性研究。需要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探索HH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潜在机制,因为它可能对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产生起重要的作用。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spring,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