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世界肺动脉高压日的相关活动,都是提高世界范围内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加强对肺动脉高压的宣传,旨在提高全世界2500万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寿命。而肺动脉高压患者因为缺氧导致嘴唇紫绀,因此蓝嘴唇就是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代称,也是国际公认的肺动脉高压宣传标志。那么什么是肺动脉高压?什么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定义
肺动脉高压(PH)是指海平面静息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检查(RHC)测定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25mmHg(1 mmHg=0.133 kPa)。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未溶解肺动脉血栓机化纤维化、肺血管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增高,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为特征的一类致命性疾病,是PH中的一个类别。
CTEPH发病率不详
美国预计有50~60万人/年发生急性肺栓塞,而其中存活下来的患者中有接近0.1% ~0.5% 的人会进展为CTEPH。
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研究,该研究认为,既往有急性肺栓塞病史的患者中3.8%的患者会发生CTEPH。
Kim等总结了9个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肺栓塞后发生CTEPH的发病率为0.4%~9.1%。2年内发生CTEPH为2-5%。
诊断标准
案例
62岁黄女士,反复发作性胸闷1年余,加重1月入院。1年前于我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肺动脉栓塞,重度肺动脉高压,阵发性心房颜动,心包积液,症状缓解后出院。一直口服“螺内酯,呋塞米”,可相对缓解部分症状。
现病史:患者1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胸闷,活动后加重,有是沉感,四肢乏力,意识清楚,无视力模糊。平均每天发作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不等,与活动情况有关,休息后逐渐缓解,间歇性发作,与体位变化无明显关系。
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慢性肺动脉栓塞;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症;大量心包积液;慢性肾脏病3期;高尿酸血症。予抗凝、溶栓、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后缓解出院,近几日自觉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心力衰竭”收入院。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慢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药物、食物过敢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完善相关检查,基本可以确诊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治疗方法
BPA(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成型术)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手段,是目前大部分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或者术后仍存在肺动脉高压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肺动脉,可显著改善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及运动耐力,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
该项技术为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胸部表面无损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国内较早开展BPA手术的单位之一。所以针对62岁黄女士,我院予以BPA(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成型术)治疗。黄女士开通血管后,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BPA(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成型术)效果良好,立竿见影,不良反应较少。国内外多家医院报道BAT/PTPA能够显著提高CTEPH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肺动脉高压。
作者介绍
黄炯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治工作,对常见病、多发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和心源性相关的(偏头痛、头晕、晕厥和卒中)方面的诊治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结构性心脏病(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先天性心脏病和心房纤颤左心耳介入封堵)的介入治疗积累较好的临床经验。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黄炯华 陈友权,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