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LSS)是骨科常见病与引起神经源性跛行(NC)的主要原因,其是因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脊柱椎管或神经根管、椎间孔的骨性或纤维结构异常,引起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等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致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神经根性疼痛、臀部疼痛、伴或不伴腰痛等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LSS根据病因学,可分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发育性腰椎管狭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单侧或双侧狭窄;根据腰椎管狭窄位置,可分为中央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椎间孔狭窄及混合性椎管狭窄;根据腰椎受累节段,可分为单节段狭窄、多节段狭窄。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腰腿痛、下肢放射痛、乏力、麻木、步行功能减退、间歇性跛行、平衡失调、坐骨神经放射样疼痛、腰部前屈活动受限、肢体残疾,长期站立和行走可能会使症状更严重。
DLSS属中医“痹证”、“痿证”、“腰腿痛”等范畴,可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肾气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痰湿阻滞证。
01
腰椎管狭窄症的西药用药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DLSS治疗药物有镇痛剂、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等。
降钙素类药物可降低血管内血液流动、降低马尾神经血液循环,而改善LSS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等神经症状。
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及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可镇痛、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睡眠和疲劳感,建议早期应用,不建议长期使用。
利多卡因可阻断疼痛刺激传导,低浓度可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消退,可封闭治疗用于LSS。
糖皮质激素可镇痛、抗炎,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减轻充血水肿,改善微循环,抑制和防止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解除腰部肌肉痉挛,减少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减少局部致痛物质的堆积,椎板间进行注射治疗可缓解放射痛、间歇性跛行,提高短期疗效即半个月到6个月,影像引导下经椎间孔进行多部位注射可缓解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能维持疗效3-36个月。
血管扩张剂如利马前列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血管、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等,能增加神经组织血流量、改善椎管内软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而缓解麻木、疼痛等,还可改善生活质量。
神经营养剂如甲钴胺可营养神经、镇痛,能减轻LSS者症状,可能提升行走距离。
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可抗炎、镇痛、抗风湿,对伴有或不伴有腰痛的LSS和NC者,不建议任何时间内使用,目前尚缺乏其有效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证据,有的不建议使用。
阿片类药物可镇痛,对伴有或不伴有腰痛的LSS和NC者,不建议为一线治疗用药,其在疼痛和生理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的不推荐使用。
肌肉松弛药物可短期缓解急性和亚急性腰痛,但目前尚缺乏其能有效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证据,同时有潜在反应如头晕、口干、疲劳、肌无力、胃肠反应,故不建议使用肌肉松弛剂治疗LSS。
02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成药用药
气虚血瘀证需补气活血、化瘀止痛。中成药推荐丹鹿通督片,可活血通督、益肾通络,可用于LSS(如黄韧带增厚、陈旧性椎间盘突出、椎体退行性改变)属瘀阻督脉型所致的间歇性跛行、腰腿疼痛、下肢酸胀疼痛、活动受限、舌质暗或有瘀斑等。
风寒痹阻证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中成药推荐独活寄生丸,可养血舒筋、祛风除湿,可用于风寒湿闭阻、气血不足、肝肾两亏所致的痹病,如腰膝冷痛、屈伸不利。
痰湿阻滞证需理气化湿、祛痰通络。中成药推荐大活络丹,可祛风除湿、理气豁痰、舒筋活络,可用于中风痰厥引起的瘫痪、腰腿疼痛、足萎痹痛、跌打损伤、筋脉拘急、行走不便、胸痹等。
肾气亏虚证需滋补肝肾、疏通经脉。中成药推荐六味地黄丸,可滋阴补肾,可用于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声明:本文由供稿单位提供,作者punoka,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