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指在腰椎退行性病变而非椎弓峡部缺损的基础上出现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位移,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根管和椎管狭窄,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的疾病,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之一。
1955年Newman正式提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概念,距现在已有80多年历史,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自然病程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Kirkaldy认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自然病程大致可分为三期,依次是功能障碍期、不稳定期、自稳定期,不同时期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不同。
Matsunaga认为退变性滑脱的是否进展与症状的是否加重之间没有必然的的联系,在决定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前须仔细分析其自然病程。
Kazuhiro最近在一项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体内生物力学研究中发现退变性腰椎滑脱并不等同于腰椎不稳定,腰椎的不稳定只是腰椎退变性滑脱的一个自然病程时期,进而证实了上述Kirkaldy等所提出的疾病自然进程的观点。
关于疾病的治疗方案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传统的开放减压融合固定技术对于治疗腰椎滑脱症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融合容易带来椎间运动丧失、邻椎退变加速再次手术等问题。
行融合内固定手术的目的是解决腰椎的不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都是腰椎不稳,每个患者所处的疾病自然病期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争论就出现了:是否所有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都需要内固定融合术?
对于部分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单纯减压术及动态稳定系统的非融合技术也可以有满意的手术效果,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其手术对腰椎稳定结构损失小,失血少及愈合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随着脊柱外科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理念的出现,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精准化的分型诊疗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分型诊疗可以精准选择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率,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2014年,Kepler首提首次出了一个专门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分型系统,临床与影像学的结合是该分型系统的特点。
该分型系统是由3个影像学参数组成的影像学分型和1个临床症状参数的临床症状分型结合而成的(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degenerative spondvlolisthesis,CARDS)分型系统。
3个影像学参数作为本分型标准考虑的主要方面,具体包括:
(1)椎间隙高度:上下位椎体终板是否接触(即椎间隙高度部分消失);
(2)滑脱角度:滑脱节段的局部后凸(指滑脱节段头侧椎体下终板及尾侧椎体上终板延长线交角);
(3)滑脱位移:滑脱位移程度,以任意一张侧位 X 线片上滑脱位移超过 5mm为分界值。
滑脱位移测量
这3个参数是在患者的腰椎中立位和过伸过屈位的侧位X线片进测量,主要测量标准为:
(1)椎间隙高度是否消失或部分存在;
(2)滑脱位移,以任意一张侧位X 线片上滑脱移位,以5mm作为界值;
(3)滑脱节段头端椎体下缘终板线及尾端椎体上缘的终板延长线的后凸交角。
影像学的具体分型为A、B、C、D 四型:
A型为:椎间高度消失,无局部后凸;
B型:椎间高度存在且滑脱移位≤5mm;
C型:椎间高度部分存在,至少一张X线侧位片上的滑脱移位>5mm;
D型:至少一张X线侧位片上显示滑脱处存在后凸畸形。
1个临床症状参数是以下肢是否存在神经症状为分型标准,具体分型包括:无下肢症状记为0;存在单侧下肢症状记为1;存在双下肢症状记为2。
综合记录上述的影像学参数分型和临床症状分型,将CARDS分型分12个亚型:A0、A1、A2;B0、B1、B2;C0、C1、C2;D0、D1、D2。
对于各型的治疗方案,CARDS 分型也给出了建议。
对于A型,椎间隙高度消失、完全塌陷,无局部后凸畸形,通常认为是退变后二次稳定的滑脱,当滑脱节段的椎间盘等退变到一定的程度,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机体的韧带增生变厚、关节突关节骨赘生成、前纵韧带的骨化致使滑脱节段逐渐处于稳定,滑脱不再进展。
临床上A0型由于该型患者不存在腰椎节段不稳的情况,建议选择保守治疗。
对于A1、A2型由于患者主要由于退变造成的椎管狭窄、神经根卡压所造成的下肢神经症状,可以行选择性单纯减压治疗,尤其是现在的椎间孔镜技术、显微镜下通道减压技术等微创手术方式的迅速发展,微创方法进行减压既可以极少破坏腰椎骨质等腰椎稳定性结构,又可以精准解除压迫。
对于B型,可以根据临床症状选择保守治疗,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包括原位固定或固定+椎间融合。
对于C型,建议选择内固定+融合方案。
对于D型滑脱处存在后凸畸形者,提示滑脱部位缺乏椎体前柱支撑,椎体局部出现不稳定,继而造成后柱的关节突结构更加不稳定以及韧带结构的增生肥厚、神经根受压,椎管狭窄。建议选择内固定+融合术进行前柱重建,尽量恢复腰椎前凸曲度。
CARDS分型的优点
(1)提供了分型的框架,简单易行,利于学者间的互相交流和手术方案的选择;
(2)由于椎间隙的高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该分型着重强调了椎间隙高度的塌陷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重要性;
(3)强调椎间隙的后凸成角的重要性,手术治疗时前柱重建时必要的。
(4)以普遍、经济的X线为主要影像学参考数据,便于学者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和资料的收集。
CARDS分型的缺点
(1)缺乏对腰椎稳定性需要的全面评估分析;虽然 X 线经济、普及但不能仅靠单一的X线片去判定是否出现局部节段不稳定;
(2)分型只针对单节段滑脱,对于双节段或多阶段的分型及治疗未提及;
(3)分型主要根据局部的影像学参数进行滑脱的分型,缺乏考虑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整体矢状面形态的分析判断。
(4)该分型对于各分型的治疗方案的推荐较为简略,且尚需进一步的临床实践评估和探讨。
关于CARDS分型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临床报道:
国内张奎渤等以CARDS分型为标准,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的49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进行独立分型,1个月后再次独立分型。
研究认为CARDS分型应用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是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应用的。但具体针对各类分型如何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与手术方式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作者 | 甘肃省中医院 张万乾
审阅 | 甘肃省中医院 王想福
声明:本文由供稿单位《脊柱e学》提供,授权本平台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