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损伤的诊疗离不开骨盆出入口位像。
关于骨盆出入口位像,您所知道的,除了45°投射,还有别的吗?
您知不知道,骨盆出入口位像,有诊断的和治疗的分别,也就是说,诊断骨盆骨折和治疗骨盆骨折所需的骨盆出入口位像有本质的不同?
您还在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手术操作过程中,先入为主或者不假思索地用40~45°倾角来投射骨盆出入口位像,特别是后者?
仔细思考这些问题,想不明白就不能免除“开端就注定失败”的结局,就不容易逃脱不明就里所潜藏的风险。
仔细想,多想会儿……
实在想不明白,或者追求“速食”和“短、平、快”,那就继续往下惠阅吧。
诊断性的骨盆出入口位像之所以选择在骨盆正位像基础上向头尾端各倾斜45°作为规定,图的只是方便快捷,提供的只是大致的诊断依据,对治疗特别是微创手术来讲,极其乏善可陈,甚至颇有风险。
治疗性的骨盆出入口位像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骨盆出口位像的要求是①耻骨结节与骶2椎体重叠并且②耻骨联合和骶正中棘共线,用以良好显示骶1骶前孔和骶1节段椎体及侧翼等。自然,为了不遮挡骶2骶前孔,需要耻骨结节与骶3椎体重叠。
骨盆入口位像的要求是①射线将骶1椎体前皮质面完全重叠成线并且②耻骨联合和骶正中棘共线,用以显示骶1骶髂螺钉骨性通道的前界。理所当然,精准置入骶2骶髂螺钉需要射线将骶2椎体前皮质面重叠成线。
顺理成章,现实中有骶1出口入口位像和骶2出口入口位像4种独立存在。但,现实是惨不忍睹的,因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认识到这种分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了置钉错误的心惊肉跳的状况,要么惶惶不可终日地畏缩,要么无所畏惧地重蹈覆辙,却根本不知道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既然,入口位像以椎体前皮质为基准,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骶1和骶2节段椎体前皮质的关系。
①骶1和骶2椎体前皮质共面,则骶1入口位像等同于骶2入口位像,其中重叠而来的前皮质线就是骶1和骶2骶髂螺钉骨性通道的前界;
红线:正位像X线投射方向
黄线:骶1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蓝线:骶2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骶1又骶2出入口位像及骶髂螺钉
骶1及骶2骶髂螺钉
②骶1位于骶2椎体前皮质的腹侧,则从骨盆正位像开始,逐渐向头端增加投射角度过程中,先得到的是骶1入口位像,后得到的是骶2入口位像,必须用相应节段的入口位像来置入相应节段的骶髂螺钉,否则容易导致螺钉偏后侧而突入骶管和/或神经根管而伤及神经;
红线:正位像X线投射方向
黄线:骶1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蓝线:骶2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这种骶1入口位像和骨盆正位像重合的情况不少见,尤其需要被重视
骶1出入口位像及骶髂螺钉
骶2出入口位像及骶髂螺钉
骶1及骶2骶髂螺钉
③骶1位于骶2椎体前皮质的背侧,则从骨盆正位像开始,逐渐向头端增加投射角度过程中,先得到的是骶2入口位像,后得到的是骶1入口位像,必须用相应节段的入口位像来置入相应节段的骶髂螺钉,否则容易导致螺钉偏前侧而突破椎体及侧翼前皮质而伤及腰骶干和/或大血管。
红线:正位像X线投射方向
黄线:骶1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蓝线:骶2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骶2出入口位像及骶髂螺钉
骶1出入口位像及骶髂螺钉
骶1及骶2骶髂螺钉
我们都应该慎之又慎,别因为做了几例这样的手术而沾沾自喜,更别以为自己真的掌控了骶髂螺钉置入手术。
知道了上述这些事项,骶髂螺钉的事情就没那么高的风险了。
细心的朋友有没有发现,上面的表述“从骨盆正位像开始,逐渐向头端增加投射角度”的麻烦和盲目?
是的!
我们来个提前量,就不在术中彷徨了。
这个提前量就是——基于骨盆正中矢状面的术前测量,测量出我们术中所需要的骨盆出入口位像的大致精确的角度,术中只需微调就能得到预想的图像,不易跑偏或迷失而导致不自知的危险。
测量方法:
红线:正位像X线投射方向
黄线:骶1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蓝线:骶2入口位像X线投射方向
骶1出入口位像及骶髂螺钉
骶2出入口位像及骶髂螺钉
骶1及骶2骶髂螺钉
①经耻骨结节头端,画一条垂直于骨盆长轴的直线,此线作为基准线,代表骨盆横断面和骨盆正位像的投射方向;
②骨盆出口位像投射角度:经耻骨结节头端,分别画出一条通过骶2或骶3椎体中点的直线,这两条直线与上述基准线的夹角(锐角),就是骶1或骶2出口位像的投射角;
③骨盆入口位像投射角度:分别画出与骶1或骶2椎体前皮质重叠的直线,这两条直线与上述基准线的夹角(锐角),就是骶1或骶2入口位像的投射角。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精准掌控骨盆出入口位像,就能轻松地将它们运用到骶髂螺钉的置入手术中,我们手术的安全性就得到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