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提供者:黄泳清医师、陈颖医师、刘文浩博士后、麦憬霆副教授
指导:王景峰教授、周淑娴教授、张玉玲教授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
-  
   姓名:张xx 
- 性别:男 
- 年龄:53岁 
- 主诉:近20年反复发作晕厥并四肢强直5次 
- 入院时间:2020年9月1日 
现病史
- 患者于20年前晨起后出现胸闷、头晕,非天旋地转感,随即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家人描述其跌倒后双拳紧握、四肢僵直、大口喘气、呼之不应,无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持续数十秒缓解,清醒后面色苍白,稍疲乏,活动如常;次日自觉双臂、后背肌肉酸痛。 
- 此后反复发作,分别于8年前、5年前、10余天前、4天前再次各发作1次,至今共发作5次,发作过程大致同前,多于夜间或者晨起出现,恢复后均无后遗症。大小便、睡眠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 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肝肾疾病病史等,无头部外伤病史。 
个人史
- 无吸烟、酗酒,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职业农民,平素能耐受重体力活动。 
家族史
-  
   父母健在,兄妹两人,无类似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4℃  P:56bpm BP:109/83mmHg R:20次/分。身高162cm,体重56.0kg。双肺呼吸音清,对称,未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心率 56次/分,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皮疹,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
外院辅助检查
  2020-8-28 心脏彩超、头颅MR、脑电图正常。Holter:窦律,平均心率57bpm,室早1次,余无特殊。
入院后辅助检查
- 高敏肌钙蛋白T 16.6pg/ml、NT-proBNP 14.2pg/ml;CK、CK-MB均未见异常 
-  
   血常规无异常;K+ 4.18mmol/L,Ca2+ 2.44mmol/L,Mg2+ 0.85mmol/L,CHOL 4.88mmol/L,TG 1.06mmol/L,LDL-c 2.81mmol/L ,Glu4.4mmol/L,及肌酐、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血磷、血钠等均未见异常 
- 甲状腺功能、血清铁蛋白、尿常规、粪便常规、凝血常规、 CPR、血沉、抗ANA抗体、补体、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 
- 胸片:主动脉硬化,余心肺未见异常 
常规心电图
 
 
    经胸心脏彩超
 
 
    心腔大小、各瓣膜、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无明显异常
心脏磁共振
 
 
    心脏形态、功能及心肌未见明显异常
动态心电图
 
 
    结果:
1.窦性心律,心率37-83bpm,平均心率53bpm
2.室性早搏2个
头颅MR+MRA
 
 
    结果:
1.双侧放射冠少许小缺血灶
2.双侧海马未见明确异常
3.头颅 MRA 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 脑电图:无异常 
- 颈动脉+椎动脉B超:双侧颈动脉血流通畅,管腔未见斑块及狭窄。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管腔未见斑块及狭窄 
冠脉造影
| 
 | 
 | 
LAD中段狭窄 30%;D3开口狭窄70%,中段心肌桥,收缩期压迫40%;LCX细小;RCA中段狭窄30%。
心内电生理
 
 
    1、窦房结恢复时间1210ms
2、A-H108ms,H-V48ms,
文氏点500ms,2:1传导420ms
3、右心室程序刺激,基础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均未诱发室速、室颤
出院情况
- 神经科会诊考虑癫痫可能,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 0.5g qd 
- 未排除心源性晕厥,建议患者植入埋藏式心电事件监测器,患者拒绝,2020-9-11签字出院 
第二次入院 (2020-9-13)
-  
   9-13日凌晨3点再发晕厥并四肢强直2次,性质同前。家属呼叫救护车,于救护车上再发晕厥并四肢强直,心电监护提示多形性室速、室颤,予电除颤1次后恢复。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再次住院。 
讨 论
室速、室颤的病因?
下一步诊疗方案?
心源性晕厥与癫痫临床症状鉴别
 
 
    第二部分
第二次入院 (2020-9-13)
- 入院生命体征及查体均无异常 
- 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T 17.9 pg/ml(复查恢复正常),NT-proBNP 145pg/ml,血钾4.29 mmol/L 
- 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凝血常规等均无异常 
- 复查心脏彩超无异常 
常规心电图(2020-9-14)
 
 
    早期复极心电图分析
 
 
    下壁导联II、III、aVF呈早期复极改变,Jp>0.1mV,QTc402ms
全外显子基因测序
 
 
    - 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临床意义不明突变:1级TBX20;4级TTN, MYH6,MYH7, TXNRD2,MYH7B, COL6A2,COL6A3,DOLK 
- 未发现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突变或者其他有明确相关意义的突变 
病例特点
- 中年男性,慢性病程 
- 20年反复晕厥并四肢强直8次,发作模式相对固定,发作时心电监护为多形性室速、室颤 
- 无心脏结构异常、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正常;冠脉造影示心肌桥,但无急性缺血证据;平素活动耐量好,无缺血相关症状 
- 心电图下壁导联II、III、aVF呈早期复极改变 
- 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突变或者其他有明确相关意义的突变 
初步诊断
1.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源性晕厥
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2.冠状动脉心肌桥(前降支中段)并动脉粥样硬化
双腔ICD植入术(2020-9-17)
 
 
    心房:感知8.0mv,阈值0.6V,阻抗861欧姆; 
心室:感知12.8mv,阈值1.2V;
阻抗522欧姆;高压阻抗62欧姆
出院带药
阿司匹林片     100mg qd
瑞舒伐他汀钙片 10mg qd
胺碘酮片 200mg qd
门诊随诊(2020-9-25至2021-11-18)
 
 
    - 时间点:1周,1、3、6、12个月 
- 无述不适,坚持服药 
- ICD程控:无事件 
2020-10-22:AP 72%,VP小于1%,总PVC 11个
2021-2-25:AP 67%,VP 1%,总PVC 259个
第三次入院 2021-11-20
- 2021-11-19 凌晨3:00,患者于家中睡眠过程中大叫一声,随即四肢强直、意识丧失,家属描述其无双眼上翻、牙关紧闭、二便失禁,持续约1min后自行转醒,恢复正常,无不适 
- 11-20凌晨3:00、5:00睡眠中症状再发,性质基本同前,遂入院诊治 
ICD程控(2020-11-21)
 
 
    - VF 3次,与意识丧失并四肢强直时间吻合,发生于凌晨3-5时,41J电除颤成功 
- 2021-2-25至11-21程控:AP 67% VP 1% 总PVC 2600个/24h(明显增多) 
ICD程控(2020-11-21)
 
 
    3次VF发作情况类似,均由短联律间期室早诱发
辅助检查
- 甲状腺功能:FT4 26.89 pmol/L(11.5-22.7 pmol/L )↑, FT3 4.7 pmol/L(3.5-6.5 pmol/L ),TSH 0.01 mU/L (0.55-4.78 mU/L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 0.80 U/L (0-1.75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15(0-60IU/mL) 
- 甲状腺彩超无异常 
- 血钾4.03mmol/L;NT-proBNP 61.7pg/ml;肌钙蛋白T6.2pg/ml;余辅助检查无异常 
- 建议复查冠脉造影,患者及家属拒绝 
常规心电图
 
 
    - AAI起搏(70bpm) 
- 下壁导联J点抬高(0.2mV)较前明显 
- PR间期( 210ms )较前延长 
- QT间期正常 
- 胸前导联T波高尖 
经胸心脏彩超
 
 
    心腔大小、各瓣膜及心脏收缩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较2020-9-10心脏彩超无明显变化
动态心电图
 
 
    院内Holter检查期间再发室颤(11-22 03:24:04)
时间:2021-11-22 03:24 00
 
 
    - 凌晨3点左右发作室颤一次 
- 下壁J点抬高较前更显著(0.4mV) 
- 由短联律间期室早诱发 
- 胸前导联T波高尖 
时间:00:03 52(发作前3小时)
 
 
    - 下壁导联早期复极改变(J点抬高 0.2mV) 
- PR间期较前延长(360ms) 
- 胸前导联T波高尖 
时间:03:12 53 (发作前12分钟)
 
 
    室性早搏明显增多,部分呈2联律,形态和诱发室颤者一致
时间:03:24 21 (除颤后30秒)
 
 
    - 房室传导恢复(PR200ms) 
- 下壁J点回落明显(Jp0.1mV) 
- 胸前导联T波恢复 
电风暴处理
- 诊断电风暴 
- 处理:静脉给予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静脉泵入 ,电风暴未再发作 
诊断
1.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源性晕厥
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ICD植入术后 电风暴
2.冠状动脉心肌桥(前降支中段)并动脉粥样硬化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性?)
出院带药
- 停用胺碘酮 
- 美托洛尔片 37.5mg bid 
- 甲巯咪唑 5mg qd 
- 阿司匹林片 100mg qd,瑞舒伐他汀 10mg qd 
门诊随诊(2020-11-22至2022-2-14)
- 患者无再发晕厥、抽搐,无电击感,无胸闷心悸 
- ICD程控无事件 
- 2022-2-13甲功复查正常 
FT4 15.23 pmol/L(11.5-22.7 pmol/L )
FT3 3.6 pmol/L(3.5-6.5 pmol/L )
TSH 1.21 mU/L (0.55-4.78 mU/L )
第三部分
讨 论
1.早期复极:良性和恶性的鉴别
2.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
3.患者再发电风暴的潜在原因
早期复极与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在≥ 2个相邻下壁和/或侧壁心电图导联上出现J点抬高≥0.1mV者称为早复极
早期复极综合征:早复极心电图改变伴有①不明原因的室颤及/或多形性室速;②发生猝死,尸检结果阴性;③排除LQTS、SQTS、BrS及服药史
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细胞1相、2相内外复极电流(Ito)失衡,产生跨室壁复极电流梯度,形成J波,易发2相折返,导致室速/室颤发生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细胞1相、2相内外复极电流(Ito)失衡,产生跨室壁复极电流梯度,形成J波,易发2相折返,导致室速/室颤发生。
早期复极:良性和恶性的鉴别
1.J波形态、Jp振幅与导联分布
J波导联分布广泛(特别是下壁导联J波)、Jp振幅较大(≥0.2mV)及QRS终末部分措折样改变(notching)或粗顿样(slurring)改变可能与心脏性猝死风险有关
 
 
     
 
    2.Jp振幅变化
有研究报道,ERS患者在心室颤动发生前出现了一过性J波幅度显著增高,心室颤动常由室性期前收缩诱发
 
 
    3.心脏骤停或室颤发作史
研究报道,伴有早期复极改变的特发性室颤患者,与无早期复极改变者相比,其室颤复发率显著增高(41% vs. 23%)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相关心室颤动治疗建议
 
 
    相关指南: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2.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3.2014 EHRA/HRS/APHRS expert consensus on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早期复极综合征相关的心室颤动的治疗现状:
1.一级预防:暂无
2.二级预防:
(1)药物:奎尼丁(长期预防)、异丙肾上腺素(室颤时可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预防室颤复发有一定的成功率
(2)ICD植入适用于心脏骤停幸存者
(3)导管消融可能是药物反应欠佳的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法
诱发电风暴的潜在原因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王景峰 国家二级教授
国家首届名医
著名心电生理专家
博士研究生导师
周淑娴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玉玲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黄泳清医师
陈颖医师
刘文浩博士后
麦憬霆副教授
 
 
   声明来源:转载自逸仙心脏病MD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图文、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文内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