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又称平足(flatfoot)、平板脚、扁平外翻足等,指任何骨、韧带、肌肉生理状态异常,导致足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出现塌陷或消失。其发生原因可包括生理性、先天结构异常、创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脑性瘫痪等。
「扁平足的疼痛位置」
疼痛位置通常位于足底内侧(后足内侧疼痛),且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加剧,可以伴随进行性加重的现象。
偶然的疼痛也可能出现在踝关节的外侧或外踝附近,这是由于足弓塌陷使后足出现外翻,从而导致腓骨与跟骨相撞击出现症状。扁平足亦可导致足部结构发生改变,引起足部出现其他病变,比如:
1、踇外翻:因为足部的外翻导致足底应力改变,影响踇趾正常结构,出现外翻畸形;
2、足底筋膜炎:因足弓塌陷,致使足部肌肉、筋膜长期受到过度牵拉,是一种慢性损伤;
3、跟腱炎症:扁平外翻足使足部的重力支撑点出现改变,导致足跟处负荷过大,跟腱承受的压力过大,进而出现损伤、引起炎症。
临床上将扁平足分为姿势性和痉挛性两种, 均要在负重时观察,扁平足的早期症状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疼痛关节外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步履艰难,双足跟腱呈八字形。
白粉染纸及足印检查证明,足印纵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变宽,有时是跟部亦变宽,X线检查,足弓消失,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角大,12岁以后显示骨桥形成。
1、姿势性平足:为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会觉得足部疲劳疼痛,小腿外侧踝部也有不适感,足底的中心和脚背部可有肿胀,尤其舟骨结节处肿胀压痛明显,经休息后,症状或体征可缓解消失。
2、痉挛性平足: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的疼痛加重,走路可呈八字脚步态,足内、外翻或足外展活动受限。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骨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休息后症状也难以改善,部分病人可继发腰背痛及膝关节或髋关节疼痛。
扁平足的病因尚未阐明,但其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病理观察足跗骨无发育性畸形,但连接距跟、距舟和舟楔关节的关节囊的韧带却较正常者松弛,使足负重时跟骨在距骨下方发生内旋,使足纵弓降低。
临床上一般将本病的病因分为4类因素:
1、遗传因素;
2、先天性足骨畸形;
3、足部外伤或慢性劳损;
4、足内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痉挛。
一般来说,大多数平足患者,足部的软组织松弛,但仍保持一定弹性,只在负重时足扁平,不负重时,足部可恢复正常,矫正鞋和矫正鞋垫的长期治疗效果满意。
僵硬性平足症多数由于骨联合(包括软骨性及纤维性联合)所致,手法不易矫正,足跗关节间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双侧跟腱呈八字形,距骨头内移,呈半脱位,距骨内侧突出。
严重的先天性平足症,距骨极度下垂,纵轴几乎与胫骨纵轴平行,足舟骨位于距骨头上。足前部背伸,跟毂关节外侧皮肤松弛,形成皱褶悬挂足外侧。
「扁平足的治疗原则」
1、所有的扁平足都可进行功能锻炼,如用足跖行走、足尖写字、足趾夹毛巾、屈跖运动、提踵外旋运动等;
2、矫形鞋或矫形鞋垫治疗:定制矫正鞋或矫正鞋垫,鞋底的内外侧一般存在坡度差,目的为改善足底不正常的负重结构,恢复内侧纵弓。对先天性平足症(即痉挛性),功能锻炼及矫正鞋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行手术治疗,畸形严重者,可作三关节融合术。
足部纵弓结构恢复,负重功能良好,走远路和久站后的疲乏、疼痛等症状消失,即预示得到治疗。
足部纵弓塌陷减轻,负重功能改善,走远路和久站疼痛不明显,即预示得到改善。
大多数扁平足患者,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主要进行踝足部位肌肉功的能锻炼。
据《Theinfluence of footwear on prevalence of flat foot》的科学研究,在3-6岁的儿童群体中,对比赤脚、露趾凉鞋、拖鞋、包趾鞋发现,赤脚的儿童群体中扁平足发病率最低,其次是穿包趾的鞋。另外,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扁平足的发病率开始降低。
1、在学步前期,建议孩子赤脚行走;在学步初期,即应该穿着硬底鞋以保护足弓,预防扁平足的发生。
2、有先天性平足或遗传倾向者,幼年起即应锻炼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强其肌力,同时减少负重过度或防止疲劳。穿用平足矫形鞋或定制鞋垫。
3、对于青少年时期已经出现扁平足(且伴有跟骨外翻或者膝外翻),单纯的矫形鞋垫对于足弓的支撑已经效果不明显,需进行矫形鞋的鞋底改制,做成左右两侧不等高的鞋跟以调节跟骨的水平外翻,将足弓所受负荷减低,再搭配定制的矫形鞋垫(定制的矫形鞋垫),对足弓进行完好的支撑。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促进足弓处韧带和软组织的生长,强化足弓结构状态的形成,从而改善扁平足的症状,起到康复矫正的效果。
本文来源:足踝矫形专家